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褒

褒字的筆畫:15畫;

bāo

ㄅㄠ

亦作“裒”。

1.衣襟寬大。

《孔叢子·儒服》:“子高衣長裾,振裒袖,方屐粗翣,見平原君。”

《說文·衣部》:“裒,衣博裾。”

段玉裁註:“博裾,謂大其袌囊也。

《漢書》:‘褒衣大袑。’謂大其衣褲之上也。引伸之為凡大之偁。”

2.高大;廣大。

馬王堆漢墓帛書乙本《老子·德經》:“道褒無名。”註:“褒義為大為盛……蓋其經文本作褒,與乙本同,經後人改作隱。”

《淮南子·主術訓》:“是故得道者不為醜飾,不為偽善,一人被之而不裒,萬人蒙之而不褊。”

高誘註:“裒,大也。”

《禮記·禮器》“祭祀不祈,不麾蚤,不樂葆大,不善嘉事”漢鄭玄註:“葆之言褒也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葆者,褒也。褒,崇高之稱也。祭之器幣,大小長短,自有常宜,幣通丈八尺,豆盛四升,不以貴者貪高大為之也。”

3.嘉獎;稱贊。與“貶”相對。

《公羊傳·隱公元年》:“‘與公盟者眾矣,曷為猶裒乎此?’‘因其可裒而裒之。’”漢東方朔《非有先生論》:“裒有德,祿賢能,誅惡亂,摠遠方,壹統類,美風俗。”

唐韓愈《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太原郡公神道碑文》:“元和元年,上朝太後南宮,大裒外氏,自外高王父而下至外王父,鹹冊登公師,事載之史。”

太平天國洪仁玕《軍次實錄·論史》:“洪武尊華,超乎三代,尤為《春秋》大義所必褒,今古人心所必予者也。”

魯迅《兩地書·致許廣平九五》:“於是始蒙褒為‘傻子’,賜以‘命令’,作善者降之百祥,幸何如之。”

4.古代祭祀時的九拜之一。

唐李匡乂《資暇集》卷中:“《周禮》有稽首、頓首、振、動、吉、兇、奇、裒、肅九等之拜,以示威靈而觀容止也。”

5.烹飪方法的一種。

《說郛》卷二引唐段公路《北戶錄》:“廣之人,食品中有團油飯、蟻子醬、老鹽虀、蛤臛、褒牛頭。又按南朝食品中有奧肉法,奧即褒類也。”

羅正平《廣州方言詞彙探源》:“﹝煲﹞,用多量的水慢火煮食物。例如:你煲粥都好似煮成飯咁樣(你熬稀飯煮成了乾飯那樣)……按本字當作‘褒’。”

6.古國名。故址在今陝西省勉縣東南。

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周幽王伐有裒,裒人以裒姒女焉。”

韋昭註:“有裒,姒姓之國。”

7.古谷名。

《後漢書·順帝紀》“通裒斜路”李賢註引《三秦記》:“裒斜,漢中谷名。南谷名裒,北谷名斜,首尾七百裏。”

8.指周幽王後褒姒。

晉潘嶽《西征賦》:“舉偽烽以沮眾,淫嬖裒以縱慝。”

9.姓。

10.稱贊褒揚。

《孔叢子·儒服》:“子高衣長裾,振裒袖,方屐粗翣,見平原君。”

《說文·衣部》:“裒,衣博裾。”

段玉裁註:“博裾,謂大其袌囊也。

《漢書》:‘褒衣大袑。’謂大其衣褲之上也。引伸之為凡大之偁。”

阅读:1199

●褒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