旁午
I
1.亦作“旁迕”。交错;纷繁。
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受玺以来二十七日,使者旁午,持节诏诸官署徵发。”
颜师古注:“一从一横为旁午,犹言交横也。”
《剪灯馀话·秋夕访琵琶亭记》:“旁午纷纭,殊无宁月。”
曹亚伯《武昌革命真史》:“本军政府当军事旁午之际,势不能并谋兼顾,为吾乡僻同胞尽完全保护之责。”
2.四面八方;到处。
北魏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永宁寺》:“尔朱荣不臣之迹,暴于旁午;谋魏社稷,愚智同见。”
宋刘克庄《运粮行》:“县符旁午催调发,大车小车声轧轧。”
钱锺书注:“旁午,四面八方。”
《明史·刑法志三》:“自京师至天下,旁午侦事,虽王府不免。”
II
将近中午。
明潘问奇《自磁州趋邯郸途中即事》诗:“旁午停征辔,炊烟得几家。”
茅盾《雾》:“旁午的时候,雾变成了牛毛雨,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。”
阅读:133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