旁午
I
1.亦作“旁迕”。交錯;紛繁。
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受璽以來二十七日,使者旁午,持節詔諸官署徵發。”
顏師古註:“一從一橫為旁午,猶言交橫也。”
《剪燈餘話·秋夕訪琵琶亭記》:“旁午紛紜,殊無寧月。”
曹亞伯《武昌革命真史》:“本軍政府當軍事旁午之際,勢不能並謀兼顧,為吾鄉僻同胞盡完全保護之責。”
2.四面八方;到處。
北魏楊衒之《洛陽伽藍記·永寧寺》:“爾朱榮不臣之跡,暴於旁午;謀魏社稷,愚智同見。”
宋劉克莊《運糧行》:“縣符旁午催調發,大車小車聲軋軋。”
錢鍾書註:“旁午,四面八方。”
《明史·刑法誌三》:“自京師至天下,旁午偵事,雖王府不免。”
II
將近中午。
明潘問奇《自磁州趨邯鄲途中即事》詩:“旁午停征轡,炊煙得幾家。”
茅盾《霧》:“旁午的時候,霧變成了牛毛雨,像簾子似的老是掛在窗前。”
阅读:133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