隸
简体隶字的笔画:8画;繁體隸字筆畫:17畫。
(隶,隶)
lì
ㄌ〡ˋ
〔《广韵》郎计切,去霁,来。〕
1.奴隶;奴僕。
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初,斐豹隶也。着于丹书。”
杜预注:“盖犯罪没为官奴,以丹书其罪。”
《文选·潘岳〈马汧督诔〉》:“狄隶可颁,况曰家僕。”
李善注:“《周礼》有蛮隶夷隶。
郑玄注:‘征蛮夷所获也。’”唐韩愈《柳州罗池庙碑》:“先时民贫,以男女相质,久不得赎,尽没为隶。”
2.特指奴隶中的一个等级。
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士臣皁,皁臣舆,舆臣隶,隶臣僚,僚臣僕,僕臣台。”
《文选·沉约〈恩倖传论〉》:“周汉之道,以智役愚,台隶参差,用成等级。”
《宋书·恩倖传序》作“隶”。
郭沫若《中国史稿》第二编第三章第二节:“大体上说,士属于自由平民,在士以上为奴隶主阶级,以下为奴隶阶级。庶人、工、商属于生产奴隶,皂、舆、隶、僚、僕、台、圉、牧为宫廷和家用奴隶。”
3.罪人。
《周礼·秋官·司隶》:“掌五隶之法,辨其物而掌其政令。”
郑玄注:“五隶,谓罪隶,四翟之隶也。”
清俞正燮《癸巳类稿·章华台考》:“隶则罪人。”
4.指低贱的人。
汉班固《述韩英彭卢吴传》:“信(韩信)惟饿隶,布(英布)实黥徒。”
唐韩愈《送灵师》诗:“耕桑日失隶,朝署时遗贤。”
宋岳飞《申司进兵状》:“窃念飞以行伍贱隶辱知朝廷,蒙被厚恩,殒殁难报。”
5.小臣;下臣。
《文选·司马相如〈上林赋〉》:“地可垦闢,悉为农郊,以赡萌隶。”
郭璞注引司马彪曰:“隶,小臣也。”
晋袁宏《三国名臣序赞》:“至如身为汉隶,而迹入魏幕,源流趣舍,其亦文若之谓。”
6.贱。参见“隶臣”。
7.役使。
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功赏相长也,五甲首而隶五家。”
杨倞注:“获得五甲首,则役隶乡里之五家也。”
8.指役事。
《国语·鲁语下》:“卞有罪而子征之,子之隶也,又何谒焉?”韦昭注:“隶,役也。”
9.差役。
唐唐彦谦《宿田家》诗:“忽闻扣门急,云是下乡隶。公文捧花柙,鹰隼驾声势。”
10.附属;隶属。
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:“及破邯郸,乃更部分诸将,各有配隶。”
李贤注:“隶,属也。”
宋叶适《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》:“募材武足千人,隶御前。”
孙中山《伦敦被难记》二:“华人虽同隶一国,而言语多相扞格。”
11.追随;跟随。
唐韩愈《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》:“臣适执笔隶太史,奉明命,其可以辞。”
唐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:“同游者吴武陵龚古,余弟宗玄;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,曰恕己,曰奉壹。”
12.汉字字体的一种。即隶书。
南朝梁刘勰《文心凋龙·练字》:“乃李斯删籀而秦篆兴,程邈造隶而古文废。”
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穀水》:“魏正始中,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。”
唐韩愈《石鼓歌》:“辞严义密读难晓,字体不类隶与科。”
元揭傒斯《赠吴主一》诗:“二碑分法古所藏,隶多分少须精详。”
13.通“肄”。查阅;考察。
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,号曰‘宁见乳虎,无值宁成之怒。’”裴駰集解引《汉书音义》:“隶,阅也。”
《汉书·酷吏传·义纵》“隶”作“肄”,颜师古注:“李奇曰:‘肄,阅也。’师古曰:‘肄,音弋二反。’”
14.通“肄”。研习;研究。
《史记·刘敬叔孙通列传》:“上既观,使行礼,曰:‘吾能为此。’迺令群臣习隶,会十月。”一本作“肄”。
司马贞索隐:“肄,亦习也。音异。”
清周亮工《书影》卷四:“庚寅在南都,与诸同人隶七夕事,凡数十则,以为无以加矣。”
15.姓。古有史官隶首。见汉张衡《西京赋》。
阅读:121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