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汉字/字典 > 常

常字的笔画:11画;

cháng

ㄔㄤˊ

〔《广韵》市羊切,平阳,禅。〕

1.固定不变。

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疆埸之邑,一彼一此,何常之有?”

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言未始有常。”

郭象注:“彼此言之,故是非无定。”

清魏源《圣武记》卷七:“国家经费有常,而顽苗叛服无定。”

2.长久,永远。

《书·咸有一德》:“天难谌,命靡常。常厥德,保厥位。”

唐李白《长干行》:“常存抱柱信,岂上望夫台?”郁达夫《沉沦》:“终古常新的皎日,依旧在她的轨道上,一程一程的在那里行走。”

3.经常;常常。

《庄子·天地》:“三患莫至,身常无殃,则何辱之有。”

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信知汉王畏恶其能,常称病不朝从。”

唐韩愈《登封县尉卢殷墓志》:“又为诗与常所来往河南令韩愈曰:为我具棺。”

曹禺《雷雨》第一幕:“没有,我就知道这半年多,他跟太太不常说话。”

4.往常。

唐韩愈《酬蓝田崔丞立之咏雪见寄》:“京城数尺雪,寒气倍常年。”

宋范成大《送子文杂言》诗:“常日心期有定论,赠行不惜重费词。”

元无名氏《杀狗劝夫》第三摺:“我常时有命如无命,怎好又厮罗惹无情做有情。”

5.日常。

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政事》:“我今故与林公来相看,望卿摆拨常务,应对玄言。”

《南史·陈纪上·武帝》:“雅尚俭素,常膳不过数品。”

6.普通;平常。

《尉缭子·守权》:“若彼城坚而救不诚,则愚夫惷妇,无不守陴而泣下。此人之常情也。”

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盖世必有非常之人,然后有非常之事。”

《三国志·魏志·卢毓传》:“名不足以致异人,而可以得常士。”

唐韩愈《记梦》诗:“壮非少者哦七言,六字常语一字难。”

宋陈亮《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》:“有非常之人,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。”

7.伦常;纲常。

《书·君陈》:“狃于姦宄,败常乱俗,三细不宥。”

孔传:“毁败五常之道。”

汉蔡琰《悲愤诗》:“汉季失权柄,董卓乱天常。”

唐陆贽《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》:“近以寇逆乱常,銮舆外幸。”

8.典章法度。

《易·繫辞下》:“初率其乱,而揆其方,既有典常。”

《国语·越语下》:“肆与大夫觞饮,无忘国常。”

韦昭注:“常,旧法。”

《文选·张衡〈东京赋〉》:“布教颁常。”

李善注:“常,旧典也。”

9.规律;通例。

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,应之以治则吉,应之以乱则凶。”

宋叶适《故礼部尚书黄公墓志铭》:“成都非用武国,本赖梓潼,号东、西川;剑阁天险,汉中兴势蔽遮于外,昔人守蜀之常也。”

10.正常状态或秩序。

《诗·唐风·鸨羽》:“悠悠苍天,曷其有常!”汉桓宽《盐铁论·诏圣》:“高皇帝时,天下初定,发德音,行一卒之令,权也,非拨乱反正之常也。”

明李贽《复杨定见书》:“平生未尝有十年二十年工夫,纵得之亦当以侥倖论;不得则其常,未可遽以怨天尤人为也。”

董必武《祝贺八一建军节》诗:“土地要归农所有,工时须以八为常。”

11.古代九旗之一。

《周礼·春官·司常》:“司常掌九旗之物名,各有属以待国事:日月为常、交龙为旂、通帛为旃、杂帛为物、熊虎为旗、鸟隼为旟、龟蛇为旐、全羽为旞、析羽为旌。”

《国语·吴语》:“十旌一将军,载常建鼓,挟经秉枹。”

韦昭注;“日月为常。”

12.古代长度单位名。八尺为寻,倍寻为常。

《周礼·考工记·庐人》:“庐人为庐器,戈柲六尺有六寸,殳长寻有四尺,车戟常,酋矛常有四尺,夷矛三寻。”

郑玄注:“八尺曰寻,倍寻曰常。”

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夫目之察度也,不过步武尺寸之閒;其察色也,不过墨丈寻常之閒。”

韦昭注:“五尺为墨,倍墨为丈,八尺为寻,倍寻为常。”

晋张载《七命》:“表以百常之阙,圜以万雉之墉。”

宋宋祁《宋景文公笔记·考古》:“孙权用吴,诸葛亮用蜀,终不能得中国一寻一常地,卒之并吴蜀者,晋也。”

13.木名。指常棣。

《诗·小雅·采薇》:“彼尔维何,维常之华。”

毛传:“常,常棣也。”

14.水名。指常水。

《史记·夏本纪》:“常卫既从,大陆既为。”

司马贞索隐:“常水出常山上曲阳县,东入滱水。”

15.古地名。指春秋时鲁南鄙。

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:“天锡公纯嘏,眉寿保鲁,居常与许,复周公之宇。”

毛传:“常许,鲁南鄙、西鄙。”

16.神名。

宋洪迈《容斋随笔·易说卦》:“《易·说卦》荀爽《九家集解·乾》:‘兑后有二,曰:为常,为辅颊。’注云:‘常,西方神也。’”

17.通“尝”。曾经。

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夫日月之有蚀,风雨之不时,怪星之党见,是无世而不常有之。”

王先谦集解:“《群书治要》常作尝,是也。”

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高祖常繇咸阳,纵观,观秦皇帝。”

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江水三》:“孙权常猎于山下。”

唐赵璘《因话录》卷三:“常躬耕得金一瓶。”

18.通“尚”。崇尚。

《诗·商颂·殷武》:“曰商是常。”

俞樾《群经平议·毛诗四》:“‘常’当作‘尚’,古‘常’、‘尚’通用。”

《管子·七臣七主》:“芒主目伸五色,耳常五声。”

于省吾《双剑誃诸子新证·管子》:“金文常字通作尚,然则目伸五色,谓目极五色也,耳常五声,谓耳尚五声也。”

19.通“向”。

《庄子·天运》:“一死一生,一偾一起,所常无穷。”

章炳麟解故:“常从向声,当借为向。”

20.通“党”。

《战国纵横家书·苏秦献书赵王章》:“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常而包其北,则注之西,非王之有也。”帛书整理小组注:“常、党二字通用。”

21.用同“正”、“真”。参见“常好”、“常好是”。

22.用作“倘”。倘若。

元无名氏《千里独行》第二摺:“我常赢了他便好;若是输了呵,我便往衚衕里走。”

元无名氏《飞刀对箭》第二摺:“你常在这里,拽折了弓,也罢了;上阵处拿将来的弓,你都拽折了,可不误了我的大事?”元秦简夫《剪髮待宾》第二摺:“常存的青丝在,须有变钱时。”

23.用同“嫦”。参见“常娥”。

24.姓。

汉有常惠。见《通志·氏族三》。

阅读:2123

●〖汉字〗常(拼音版)

●〖汉字〗常(繁體版)

⇚前一个汉字:帽

⇛后一个汉字:帷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