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
常字的筆畫:11畫;
cháng
ㄔㄤˊ
〔《廣韻》市羊切,平陽,禪。〕
1.固定不變。
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“疆埸之邑,一彼一此,何常之有?”
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言未始有常。”
郭象註:“彼此言之,故是非無定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七:“國家經費有常,而頑苗叛服無定。”
2.長久,永遠。
《書·鹹有一德》:“天難諶,命靡常。常厥德,保厥位。”
唐李白《長幹行》:“常存抱柱信,豈上望夫臺?”郁達夫《沈淪》:“終古常新的皎日,依舊在她的軌道上,一程一程的在那裏行走。”
3.經常;常常。
《莊子·天地》:“三患莫至,身常無殃,則何辱之有。”
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信知漢王畏惡其能,常稱病不朝從。”
唐韓愈《登封縣尉盧殷墓誌》:“又為詩與常所來往河南令韓愈曰:為我具棺。”
曹禺《雷雨》第一幕:“沒有,我就知道這半年多,他跟太太不常說話。”
4.往常。
唐韓愈《酬藍田崔丞立之詠雪見寄》:“京城數尺雪,寒氣倍常年。”
宋範成大《送子文雜言》詩:“常日心期有定論,贈行不惜重費詞。”
元無名氏《殺狗勸夫》第三摺:“我常時有命如無命,怎好又廝羅惹無情做有情。”
5.日常。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政事》:“我今故與林公來相看,望卿擺撥常務,應對玄言。”
《南史·陳紀上·武帝》:“雅尚儉素,常膳不過數品。”
6.普通;平常。
《尉繚子·守權》:“若彼城堅而救不誠,則愚夫惷婦,無不守陴而泣下。此人之常情也。”
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蓋世必有非常之人,然後有非常之事。”
《三國誌·魏誌·盧毓傳》:“名不足以致異人,而可以得常士。”
唐韓愈《記夢》詩:“壯非少者哦七言,六字常語一字難。”
宋陳亮《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》:“有非常之人,然後可以建非常之功。”
7.倫常;綱常。
《書·君陳》:“狃於姦宄,敗常亂俗,三細不宥。”
孔傳:“毀敗五常之道。”
漢蔡琰《悲憤詩》:“漢季失權柄,董卓亂天常。”
唐陸贄《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》:“近以寇逆亂常,鑾輿外幸。”
8.典章法度。
《易·繫辭下》:“初率其亂,而揆其方,既有典常。”
《國語·越語下》:“肆與大夫觴飲,無忘國常。”
韋昭註:“常,舊法。”
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:“布教頒常。”
李善註:“常,舊典也。”
9.規律;通例。
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,應之以治則吉,應之以亂則兇。”
宋葉適《故禮部尚書黃公墓誌銘》:“成都非用武國,本賴梓潼,號東、西川;劍閣天險,漢中興勢蔽遮於外,昔人守蜀之常也。”
10.正常狀態或秩序。
《詩·唐風·鴇羽》:“悠悠蒼天,曷其有常!”漢桓寬《鹽鐵論·詔聖》:“高皇帝時,天下初定,發德音,行一卒之令,權也,非撥亂反正之常也。”
明李贄《復楊定見書》:“平生未嘗有十年二十年工夫,縱得之亦當以僥倖論;不得則其常,未可遽以怨天尤人為也。”
董必武《祝賀八一建軍節》詩:“土地要歸農所有,工時須以八為常。”
11.古代九旗之一。
《周禮·春官·司常》:“司常掌九旗之物名,各有屬以待國事:日月為常、交龍為旂、通帛為旃、雜帛為物、熊虎為旗、鳥隼為旟、龜蛇為旐、全羽為旞、析羽為旌。”
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十旌一將軍,載常建鼓,挾經秉枹。”
韋昭註;“日月為常。”
12.古代長度單位名。八尺為尋,倍尋為常。
《周禮·考工記·廬人》:“廬人為廬器,戈柲六尺有六寸,殳長尋有四尺,車戟常,酋矛常有四尺,夷矛三尋。”
鄭玄註:“八尺曰尋,倍尋曰常。”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夫目之察度也,不過步武尺寸之閒;其察色也,不過墨丈尋常之閒。”
韋昭註:“五尺為墨,倍墨為丈,八尺為尋,倍尋為常。”
晉張載《七命》:“表以百常之闕,圜以萬雉之墉。”
宋宋祁《宋景文公筆記·考古》:“孫權用吳,諸葛亮用蜀,終不能得中國一尋一常地,卒之並吳蜀者,晉也。”
13.木名。指常棣。
《詩·小雅·采薇》:“彼爾維何,維常之華。”
毛傳:“常,常棣也。”
14.水名。指常水。
《史記·夏本紀》:“常衛既從,大陸既為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常水出常山上曲陽縣,東入滱水。”
15.古地名。指春秋時魯南鄙。
《詩·魯頌·閟宮》:“天錫公純嘏,眉壽保魯,居常與許,復周公之宇。”
毛傳:“常許,魯南鄙、西鄙。”
16.神名。
宋洪邁《容齋隨筆·易說卦》:“《易·說卦》荀爽《九家集解·乾》:‘兌後有二,曰:為常,為輔頰。’註雲:‘常,西方神也。’”
17.通“嘗”。曾經。
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夫日月之有蝕,風雨之不時,怪星之黨見,是無世而不常有之。”
王先謙集解:“《群書治要》常作嘗,是也。”
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高祖常繇鹹陽,縱觀,觀秦皇帝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江水三》:“孫權常獵於山下。”
唐趙璘《因話錄》卷三:“常躬耕得金一瓶。”
18.通“尚”。崇尚。
《詩·商頌·殷武》:“曰商是常。”
俞樾《群經平議·毛詩四》:“‘常’當作‘尚’,古‘常’、‘尚’通用。”
《管子·七臣七主》:“芒主目伸五色,耳常五聲。”
於省吾《雙劍誃諸子新證·管子》:“金文常字通作尚,然則目伸五色,謂目極五色也,耳常五聲,謂耳尚五聲也。”
19.通“向”。
《莊子·天運》:“一死一生,一僨一起,所常無窮。”
章炳麟解故:“常從向聲,當借為向。”
20.通“黨”。
《戰國縱橫家書·蘇秦獻書趙王章》:“秦以三軍攻王之上常而包其北,則註之西,非王之有也。”帛書整理小組註:“常、黨二字通用。”
21.用同“正”、“真”。參見“常好”、“常好是”。
22.用作“倘”。倘若。
元無名氏《千裏獨行》第二摺:“我常贏了他便好;若是輸了呵,我便往衚衕裏走。”
元無名氏《飛刀對箭》第二摺:“你常在這裏,拽折了弓,也罷了;上陣處拿將來的弓,你都拽折了,可不誤了我的大事?”元秦簡夫《剪髮待賓》第二摺:“常存的青絲在,須有變錢時。”
23.用同“嫦”。參見“常娥”。
24.姓。
漢有常惠。見《通誌·氏族三》。
阅读:212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