徵
徵字的笔画:15画;
(徵,征)
I
zhēng
ㄓㄥ
〔《广韵》陟陵切,平蒸,知。〕
1.预兆;迹象。
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:“申须曰:‘彗,所以除旧布新也。天事恒象,今除于火,火出必布焉,诸侯其有火灾乎!’梓慎曰:‘往年吾见之,是其徵也。’”杜预注:“徵,始有形象而微也。”
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夫国必依山川。山崩川竭,亡之徵也。”
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河水五》:“河者,诸侯之象;清者,阳明之徵。”
明叶盛《水东日记·春帖徵兆》:“京师印卖春帖,有曰:‘雨露有恩沾万物,乾坤无处不三阳。’好事者遂以为用三内相之徵。”
杨树达《积微居小学述林·释徵》:“余谓徵字当以徵兆为本义……字从微者,徵兆为事物初见之端,隐微未显,故从微也。”
2.引申为象徵。
叶圣陶《穷愁》:“我与我夫同岁生……于是购此蓝绸,各製一衣,曰以徵同心也。”
3.证明;证验。
《左传·成公八年》:“栾郄为徵。”
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夏礼,吾能言之,杞不足徵也;殷礼,吾能言之,宋不足徵也。文献不足故也。足,则吾能徵之矣。”
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:“歌者乐之徵也,哭者悲之效也。”
高诱注:“徵,应也;效,验也。”
南朝梁刘勰《文心凋龙·知音》:“形器易徵,谬乃若是;文情难鉴,谁曰易分。”
唐韩愈《贺庆云表》:“既徵于古,又验于今。”
鲁迅《朝花夕拾·无常》:“至于勾摄生魂的使者的这无常先生,却似乎于古无徵。”
4.表现;表示。参见“徵实”、“徵数”。
5.质问;询问。
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尔贡包茅不入,王祭不共,无以缩酒,寡人是徵。”
杨伯峻注:“徵,问罪也。”
唐沉既济《任氏传》:“崟入门,见小僮拥篲方扫,有一女奴在其门,他无所见。徵于小僮。小僮笑曰:‘无之。’”唐韩愈《答尉迟生书》:“谦谦然若不足,而以徵于愈,愈又敢爱于言乎?”
6.取信。
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故夫知效一官,行比一乡,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,其自视也亦若此矣。”
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:“﹝徵﹞,信也。”
7.徵召;徵聘。多指君召臣。
《左传·僖公十六年》:“王以戎难告于齐,齐徵诸侯而戍周。”
《史记·三王世家》:“非教士不得从徵。”
裴駰集解引张晏曰:“士不素习,不应召。”
唐康骈《剧谈录·李邺侯救窦庭芝》:“邺侯自南岳徵迴,至行在,便为宰相。”
清二石生《十洲春语·品艳附录〈十二帖楼本事诗话〉》:“﹝张绣凤﹞虽一时名噪平康,户外履满,以期帷幕之徵,则未也。”
8.谓收捕。
南朝陈徐陵《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》:“既惧槛车之徵,便忧齐斧之戮。”
9.指所徵召的徒役。
《左传·昭公十八年》:“明日,使野司寇各保其徵。”
杨伯峻注:“各保其徵,使所徵发之徒役不散。”
10.徵收。
《逸周书·大匡》:“程课物徵,躬竞比藏。”
唐韩愈《送韩侍御归所治序》:“至则出赃罪吏九百馀人……使耕其便近地,以偿所负,释其粟之在吏者四十万斛不徵。”
《金史·食货志一》:“物力之徵,上自公卿大夫,下逮民庶,无苟免者。”
清钱泳《履园丛话·杂记上·不可少》:“盐米为斯民之食用,不可少也。盐无税则私贩绝蹟,米无徵则市价自平。”
11.招致,招惹。
《左传·定公八年》:“阳虎为政,鲁国服焉,违之徵死。”
杨伯峻注:“言违阳虎之命,招死而已。”
12.求取;索取;徵取。
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鸲鹆跦跦,公在乾侯,徵褰与襦。”
《吕氏春秋·达鬱》:“管仲觞桓公。日暮矣,桓公乐之而徵烛。”
高诱注:“徵,求也。”
唐韩偓《欲明》诗:“岳僧互乞新诗去,酒保频徵旧债来。”
明沉德符《野获编·工部·工部管库》:“一御史闽人,徐姓……亦寄所得于江南相知家,比再来徵故物,则偿者十不能二三也。”
闻捷《海燕》:“他似乎不太喜欢‘渡海夜战’的题目,在前页的上端写了两个笔力雄劲的字--海燕,徵得我的同意,代替了原来的题目。”
13.成。
《仪礼·士昏礼》“纳徵”汉郑玄注:“徵,成也。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。”
贾公彦疏:“‘徵,成也。’纳此则昏礼成,故云徵也。”
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:“故圣人见化以观其徵。”
高诱注:“徵,成也。”
14.主管。参见“徵藏史”。
15.姓。
三国吴有徵崇。见《三国志·吴志·程秉传》。
II
chéng
ㄔㄥˊ
〔《集韵》持陵切,平蒸,澄。〕
1.通“惩”。警戒;惩罚。
《荀子·正论》:“凡刑人之本,禁暴恶恶,且徵其未也。”
杨倞注:“徵,读为惩。”
《史记·〈建元以来侯者年表〉序》:“戎狄是膺,荆荼是徵。”
《续资治通鉴·元成宗大德七年》:“甘肃行省平章哈萨等侵盗官钱、盐引,命省台官徵之。”
2.古地名。在今陝西省澄城县。
《史记·河渠书》:“于是为发卒万馀人穿渠,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。”
裴駰集解引应劭曰:“徵在冯翔。”
司马贞索隐:“徵,音惩,县名也。
小颜云即今之澄城也。”
III
zh·
ㄓˇ
〔《广韵》陟里切,上止,知。〕
古五音之一。
《礼记·月令》:“﹝孟夏之月﹞其虫羽,其音徵。”
南朝梁刘勰《文心凋龙·声律》:“古之佩玉,左宫右徵,以节其步,声不失序。”
明方孝孺《题黄东谷诗后》:“金锵玉戛,宫鸣徵和。”
《老残游记》第十回:“如两人同弹此曲,则彼此皆合而为一。如彼宫,此亦必宫,彼商,此亦必商,断不敢为羽为徵。”参见“徵音”、“徵声”。
阅读:183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