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徵

徵字的筆畫:15畫;

(徵,征)

I

zhēng

ㄓㄥ

〔《廣韻》陟陵切,平蒸,知。〕

1.預兆;跡象。

《左傳·昭公十七年》:“申須曰:‘彗,所以除舊布新也。天事恒象,今除於火,火出必布焉,諸侯其有火災乎!’梓慎曰:‘往年吾見之,是其徵也。’”杜預註:“徵,始有形象而微也。”

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夫國必依山川。山崩川竭,亡之徵也。”
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河水五》:“河者,諸侯之象;清者,陽明之徵。”

明葉盛《水東日記·春帖徵兆》:“京師印賣春帖,有曰:‘雨露有恩沾萬物,乾坤無處不三陽。’好事者遂以為用三內相之徵。”

楊樹達《積微居小學述林·釋徵》:“余謂徵字當以徵兆為本義……字從微者,徵兆為事物初見之端,隱微未顯,故從微也。”

2.引申為象徵。

葉聖陶《窮愁》:“我與我夫同歲生……於是購此藍綢,各製一衣,曰以徵同心也。”

3.證明;證驗。

《左傳·成公八年》:“欒郤為徵。”

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夏禮,吾能言之,杞不足徵也;殷禮,吾能言之,宋不足徵也。文獻不足故也。足,則吾能徵之矣。”

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:“歌者樂之徵也,哭者悲之效也。”

高誘註:“徵,應也;效,驗也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知音》:“形器易徵,謬乃若是;文情難鑒,誰曰易分。”

唐韓愈《賀慶雲表》:“既徵於古,又驗於今。”

魯迅《朝花夕拾·無常》:“至於勾攝生魂的使者的這無常先生,卻似乎於古無徵。”

4.表現;表示。參見“徵實”、“徵數”。

5.質問;詢問。

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爾貢包茅不入,王祭不共,無以縮酒,寡人是徵。”

楊伯峻註:“徵,問罪也。”

唐沈既濟《任氏傳》:“崟入門,見小僮擁篲方掃,有一女奴在其門,他無所見。徵於小僮。小僮笑曰:‘無之。’”唐韓愈《答尉遲生書》:“謙謙然若不足,而以徵於愈,愈又敢愛於言乎?”

6.取信。

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故夫知效一官,行比一鄉,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,其自視也亦若此矣。”

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:“﹝徵﹞,信也。”

7.徵召;徵聘。多指君召臣。

《左傳·僖公十六年》:“王以戎難告於齊,齊徵諸侯而戍周。”

《史記·三王世家》:“非教士不得從徵。”

裴駰集解引張晏曰:“士不素習,不應召。”

唐康駢《劇談錄·李鄴侯救竇庭芝》:“鄴侯自南嶽徵迴,至行在,便為宰相。”

清二石生《十洲春語·品艷附錄〈十二帖樓本事詩話〉》:“﹝張繡鳳﹞雖一時名噪平康,戶外履滿,以期帷幕之徵,則未也。”

8.謂收捕。

南朝陳徐陵《為護軍長史王質移文》:“既懼檻車之徵,便憂齊斧之戮。”

9.指所徵召的徒役。

《左傳·昭公十八年》:“明日,使野司寇各保其徵。”

楊伯峻註:“各保其徵,使所徵發之徒役不散。”

10.徵收。

《逸周書·大匡》:“程課物徵,躬競比藏。”

唐韓愈《送韓侍禦歸所治序》:“至則出贓罪吏九百餘人……使耕其便近地,以償所負,釋其粟之在吏者四十萬斛不徵。”

《金史·食貨誌一》:“物力之徵,上自公卿大夫,下逮民庶,無茍免者。”

清錢泳《履園叢話·雜記上·不可少》:“鹽米為斯民之食用,不可少也。鹽無稅則私販絕蹟,米無徵則市價自平。”

11.招致,招惹。

《左傳·定公八年》:“陽虎為政,魯國服焉,違之徵死。”

楊伯峻註:“言違陽虎之命,招死而已。”

12.求取;索取;徵取。

《左傳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鴝鵒跦跦,公在乾侯,徵褰與襦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達鬱》:“管仲觴桓公。日暮矣,桓公樂之而徵燭。”

高誘註:“徵,求也。”

唐韓偓《欲明》詩:“嶽僧互乞新詩去,酒保頻徵舊債來。”

明沈德符《野獲編·工部·工部管庫》:“一禦史閩人,徐姓……亦寄所得於江南相知家,比再來徵故物,則償者十不能二三也。”

聞捷《海燕》:“他似乎不太喜歡‘渡海夜戰’的題目,在前頁的上端寫了兩個筆力雄勁的字--海燕,徵得我的同意,代替了原來的題目。”

13.成。

《儀禮·士昏禮》“納徵”漢鄭玄註:“徵,成也。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。”

賈公彥疏:“‘徵,成也。’納此則昏禮成,故雲徵也。”

《淮南子·氾論訓》:“故聖人見化以觀其徵。”

高誘註:“徵,成也。”

14.主管。參見“徵藏史”。

15.姓。

三國吳有徵崇。見《三國誌·吳誌·程秉傳》。

II

chéng

ㄔㄥˊ

〔《集韻》持陵切,平蒸,澄。〕

1.通“懲”。警戒;懲罰。

《荀子·正論》:“凡刑人之本,禁暴惡惡,且徵其未也。”

楊倞註:“徵,讀為懲。”

《史記·〈建元以來侯者年表〉序》:“戎狄是膺,荊荼是徵。”

《續資治通鑒·元成宗大德七年》:“甘肅行省平章哈薩等侵盜官錢、鹽引,命省臺官徵之。”

2.古地名。在今陝西省澄城縣。

《史記·河渠書》:“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,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。”

裴駰集解引應劭曰:“徵在馮翔。”

司馬貞索隱:“徵,音懲,縣名也。

小顏雲即今之澄城也。”

III

zh·

ㄓˇ

〔《廣韻》陟裏切,上止,知。〕

古五音之一。

《禮記·月令》:“﹝孟夏之月﹞其蟲羽,其音徵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聲律》:“古之佩玉,左宮右徵,以節其步,聲不失序。”

明方孝孺《題黃東谷詩後》:“金鏘玉戛,宮鳴徵和。”

《老殘遊記》第十回:“如兩人同彈此曲,則彼此皆合而為一。如彼宮,此亦必宮,彼商,此亦必商,斷不敢為羽為徵。”參見“徵音”、“徵聲”。

阅读:1840

●徵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