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
那字的笔画:6画;
I
nuó
ㄋㄨㄛˊ
〔《广韵》诺何切,平歌,泥。〕
1.多。
《诗·小雅·桑扈》:“不戢不难,受福不那。”
毛传:“那,多也;不多,多也。”
2.安闲貌。
《诗·小雅·鱼藻》:“王在在镐,有那其居。”
郑玄笺:“那,安貌。天下平安,王无四方之虞,故其居处那然安也。”
宋王安石《上执政书》:“鱼者,潜逃深眇之物,皆得其所安而乐生,是以能那其居也。”
3.美好。
明汤显祖《紫钗记·哭收钗燕》:“人儿那,花灯奼,澹月梅横钗玉挂。”参见“那竖”。
4.对于。
《国语·越语下》:“吴人之那不穀,亦又甚焉。”
韦昭注:“那,于也。”
5.“奈何”的合音。
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牛则有皮,犀兕尚多,弃甲则那?”杜预注:“那,犹何也。”
杨伯峻注:“那,奈何之合音。
顾炎武《日知录》三十二云:‘直言之曰“那”,长言之曰“奈何”,一也。’”唐李白《长干行》之二:“那作商人妇,愁水复愁风。”
康有为《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》诗:“美使田贝警士气则那!索稿传钞天下墨争磨。”
陈迩冬等注:“那字有奈何之意。”
6.用同“挪”。移用钱粮。
宋梅尧臣《依韵和永叔戏作》:“不肯那钱买珠翠,任从堆插阶前菊。”
清黄辅辰《戴经堂日钞·咸丰三年癸丑二月廿五日》:“定郡王奏催速议军饷,其意在暂那内帑,再行筹补。”
7.用同“挪”。移动位置、时间。
宋陈师道《后山谈丛》卷一:“臣乞先那起天雄军马万人……往贝州驻泊。”
元薛昂夫《端正好·高隐》套曲:“花阴转眼那,日光弹指过。”
明徐光启《农政全书》卷三一:“那表为里:左捲者,却右捲;右捲者,却左捲。”
石声汉校注:“‘那’字解作‘移’,今日写作‘挪’。”
清尤侗《民谣》:“移重那轻无不有,田主瞠眼不敢争。”
8.姓。
明有那嵩。见明陈士元《姓觿》卷三、《明史》本传。
II
n·
ㄋㄚˇ
〔《广韵》奴可切,上哿,泥。〕
同“哪”。
1.疑问代词。如何;怎么。
《东观汉记·刘玄载记》:“更始韩夫人曰:‘莽(王莽)不如此,帝那得为之。’”
《二刻拍桉惊奇》卷十七:“两个甲科与闻参将辩白前事,世间情面那有不让缙绅的,逐件赃罪得以开释。”
清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之一二三:“国赋三升民一斗,屠牛那不胜栽禾?”
2.疑问代词。哪裡;何处。
宋张先《卜算子慢》词:“恨私书,又逐东风断。纵西北层楼万尺,望重城那见。”
元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三摺:“姑夫许我成亲,谁敢将言相拒。我若放起刁来,且看莺莺那去?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九回:“走出店门,潘三道:‘二相公,你而今往那去?’”
III
nà
ㄋㄚˋ
1.指示代词。与“这”相对。
唐张鷟《朝野佥载》卷二:“尚书右丞陆馀庆转洛州长史,其子嘲之曰:‘陆馀庆,笔头无力嘴头硬。一朝受词讼,十日判不竟。’送桉褥下。
馀庆得而读之,曰:‘必是那狗。’遂鞭之。”
宋仲殊《南柯子·忆旧》词:“绿杨堤畔问荷花,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。”
茅盾《子夜》七:“可惜那电话修好得太迟了一点。”
2.连词。表示顺着上文的语意,申说其结果。如:这样做既然不行,那你打算怎么办呢?
IV
nuò
ㄋㄨㄛˋ
〔《广韵》奴箇切,去箇,泥。〕
1.语助词。表疑问。
《后汉书·逸民传·韩康》:“公是韩伯休那?乃不二价乎?”李贤注:“那,语馀声也。”
金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一:“百媚莺莺正惊讶,道:‘这妮子荒忙则甚那?管是妈妈便来唦!’”
2.语助词。表感叹。
《晋书·愍怀太子传》:“陈舞复传语云:‘不孝那!天与汝酒饮,不肯饮,中有恶物邪?’”元白朴《梧桐雨》第三摺:“天那!一个汉明妃远把单于嫁。”
3.语助词。表祈使。
《儒林外史》第九回:“那孩子手扶着船窗,口里说道:‘买菱那!买菱那!’”
V
nà
ㄋㄚˋ
译音字。参见“那伽”、“那落迦”、“那罗陀”。
VI
né
ㄋㄜˊ
见“那吒”。
VII
nā
ㄋㄚ
姓。
《清史稿·那桐传》:“那桐,字琴轩,叶赫那拉氏,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。”
夏仁虎《旧京琐记·朝流》:“清光绪初,满部员之最负时望者为荣禄、端方、那桐,皆于部中最有权,当时所谓红人也。时有联云:六部三司官大荣、小那、端老四,九城五窑姐双红、二翠、万人迷。皆喻其红也。”
阅读:150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