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那

那字的筆畫:6畫;

I

nuó

ㄋㄨㄛˊ

〔《廣韻》諾何切,平歌,泥。〕

1.多。

《詩·小雅·桑扈》:“不戢不難,受福不那。”

毛傳:“那,多也;不多,多也。”

2.安閑貌。

《詩·小雅·魚藻》:“王在在鎬,有那其居。”

鄭玄箋:“那,安貌。天下平安,王無四方之虞,故其居處那然安也。”

宋王安石《上執政書》:“魚者,潛逃深眇之物,皆得其所安而樂生,是以能那其居也。”

3.美好。

明湯顯祖《紫釵記·哭收釵燕》:“人兒那,花燈奼,淡月梅橫釵玉掛。”參見“那豎”。

4.對於。

《國語·越語下》:“吳人之那不穀,亦又甚焉。”

韋昭註:“那,於也。”

5.“奈何”的合音。

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牛則有皮,犀兕尚多,棄甲則那?”杜預註:“那,猶何也。”

楊伯峻註:“那,奈何之合音。

顧炎武《日知錄》三十二雲:‘直言之曰“那”,長言之曰“奈何”,一也。’”唐李白《長幹行》之二:“那作商人婦,愁水復愁風。”

康有為《東事戰敗聯十八省舉人三千人上書》詩:“美使田貝警士氣則那!索稿傳鈔天下墨爭磨。”

陳邇冬等註:“那字有奈何之意。”

6.用同“挪”。移用錢糧。

宋梅堯臣《依韻和永叔戲作》:“不肯那錢買珠翠,任從堆插階前菊。”

清黃輔辰《戴經堂日鈔·鹹豐三年癸醜二月廿五日》:“定郡王奏催速議軍餉,其意在暫那內帑,再行籌補。”

7.用同“挪”。移動位置、時間。

宋陳師道《後山談叢》卷一:“臣乞先那起天雄軍馬萬人……往貝州駐泊。”

元薛昂夫《端正好·高隱》套曲:“花陰轉眼那,日光彈指過。”

明徐光啟《農政全書》卷三一:“那表為裏:左捲者,卻右捲;右捲者,卻左捲。”

石聲漢校註:“‘那’字解作‘移’,今日寫作‘挪’。”

清尤侗《民謠》:“移重那輕無不有,田主瞠眼不敢爭。”

8.姓。

明有那嵩。見明陳士元《姓觿》卷三、《明史》本傳。

II

ㄋㄚˇ

〔《廣韻》奴可切,上哿,泥。〕

同“哪”。

1.疑問代詞。如何;怎麽。

《東觀漢記·劉玄載記》:“更始韓夫人曰:‘莽(王莽)不如此,帝那得為之。’”
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七:“兩個甲科與聞參將辯白前事,世間情面那有不讓縉紳的,逐件贓罪得以開釋。”

清龔自珍《己亥雜詩》之一二三:“國賦三升民一鬥,屠牛那不勝栽禾?”

2.疑問代詞。哪裡;何處。

宋張先《蔔算子慢》詞:“恨私書,又逐東風斷。縱西北層樓萬尺,望重城那見。”

元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五本第三摺:“姑夫許我成親,誰敢將言相拒。我若放起刁來,且看鶯鶯那去?”
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九回:“走出店門,潘三道:‘二相公,你而今往那去?’”

III

ㄋㄚˋ

1.指示代詞。與“這”相對。

唐張鷟《朝野僉載》卷二:“尚書右丞陸餘慶轉洛州長史,其子嘲之曰:‘陸餘慶,筆頭無力嘴頭硬。一朝受詞訟,十日判不竟。’送案褥下。

餘慶得而讀之,曰:‘必是那狗。’遂鞭之。”

宋仲殊《南柯子·憶舊》詞:“綠楊堤畔問荷花,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。”

茅盾《子夜》七:“可惜那電話修好得太遲了一點。”

2.連詞。表示順著上文的語意,申說其結果。如:這樣做既然不行,那你打算怎麽辦呢?

IV

nuò

ㄋㄨㄛˋ

〔《廣韻》奴箇切,去箇,泥。〕

1.語助詞。表疑問。

《後漢書·逸民傳·韓康》:“公是韓伯休那?乃不二價乎?”李賢註:“那,語餘聲也。”
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一:“百媚鶯鶯正驚訝,道:‘這妮子荒忙則甚那?管是媽媽便來唦!’”

2.語助詞。表感嘆。

《晉書·湣懷太子傳》:“陳舞復傳語雲:‘不孝那!天與汝酒飲,不肯飲,中有惡物邪?’”元白樸《梧桐雨》第三摺:“天那!一個漢明妃遠把單於嫁。”

3.語助詞。表祈使。

《儒林外史》第九回:“那孩子手扶著船窗,口裏說道:‘買菱那!買菱那!’”

V

ㄋㄚˋ

譯音字。參見“那伽”、“那落迦”、“那羅陀”。

VI

ㄋㄜˊ

見“那咤”。

VII

ㄋㄚ

姓。

《清史稿·那桐傳》:“那桐,字琴軒,葉赫那拉氏,內務府滿洲鑲黃旗人。”

夏仁虎《舊京瑣記·朝流》:“清光緒初,滿部員之最負時望者為榮祿、端方、那桐,皆於部中最有權,當時所謂紅人也。時有聯雲:六部三司官大榮、小那、端老四,九城五窯姐雙紅、二翠、萬人迷。皆喻其紅也。”

阅读:1501

●那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