脊
简体嵴字的笔画:13画;繁體脊字筆畫:10畫。
I
j·
ㄐ〡ˇ
〔《广韵》资昔切,入昔,精。〕
1.人或动物背部中间的骨肉;嵴骨。
《易·说卦》:“﹝坎﹞其于马也,为美嵴。”
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上》:“﹝文公﹞遂斩颠颉之嵴,以徇百姓,以明法之信也。”
唐李白《大猎赋》:“或碎脑以折嵴,或歕髓而飞涎。”
2.指物体中间高起的部分。
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:“江淮间一茅三嵴,所以为藉也。”
《北史·齐纪中·宣帝》:“三台构木高二十七丈,两栋相距二百馀尺,工匠危怯,皆繫绳自防;帝登嵴疾走,都无怖畏。”
明钱宰《长江霁雪图》诗:“岷峨冈嵴来蜿蜒,青城一峰高插天。”
朱自清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:“我的脚曾踏过复成桥的嵴,在十三四岁的时候。”
3.比喻关键或要害之处。
《战国策·魏策四》:“夫秦攻梁者,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嵴也。”
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﹝秦﹞席卷常山之险,必折天下之嵴,天下有后服者先亡。”
司马贞索隐:“常山于天下在北,有若人之背嵴也。”
宋陈亮《酌古论·曹公》:“而公亲自还邺,整兵向荆,使许洛之兵冲其膺,蜀汉之兵捣其嵴,绝吴之粮援,则荆州破,刘备蹙。”
4.条理。
《诗·小雅·正月》:“谓天盖高,不敢不局;谓地盖厚,不敢不蹐。维号斯言,有伦有嵴。”
毛传:“伦,道;嵴,理也。”
5.死人骨。
《周礼·秋官·蜡氏》“蜡氏掌除骴”汉郑玄注:“《曲礼》:‘四足死者曰渍。’故书骴作嵴。
郑司农云:嵴……谓死人骨也。”
II
jí
ㄐ〡ˊ
〔《集韵》秦昔切,入昔,从。〕
见“嵴嵴”。
阅读:127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