忽
忽字的笔画:8画;
hū
ㄏㄨ
〔《广韵》呼骨切,入没,晓。〕
“芴”的被通假字。
1.忽略;不经心。
《书·周官》:“蓄疑败谋,怠忽荒政。”
孔传:“怠惰忽略,必乱其政。”
《韩非子·存韩》:“愿陛下幸察愚臣之计,无忽。”
唐陈子昂《谏用刑书》:“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,无以臣微而忽其奏。”
清龚自珍《京师乐籍说》:“昔者唐、宋、明之既宅京也,于其京师及其通都大邑,必有乐籍,论世者多忽而不察。”
2.轻视;怠慢。
《汉书·楚元王刘交传》:“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,为道之存故也;而今忽之,是忘道也。”
颜师古注:“忽,怠也。”
唐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,寒贱而忽之。”
宋王谠《唐语林·德行》:“荷君见顾,不以外夷见忽。今疾,势不起,番人重土殡,脱殁,君能终始之否?”
3.乱。
《书·益稷》:“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,在治忽。”
蔡沉集传:“在,察也。忽,治之反也。”
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尚书上》:“忽……乱也。”
4.灭亡;湮没。
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:“是伐是肆,是绝是忽。”
毛传:“忽,灭也。”
《大戴礼记·武王践阼》:“黄帝、颛顼之道存乎?意亦忽不可得见与?”俞樾《群经平议·大戴礼记一》:“‘忽不可得见与’,言灭没不可得见。”
清黄宗羲《硕肤孙公墓志铭》:“数百年故国,一旦忽焉。”
5.恍惚;不明貌。
《荀子·赋》:“忽兮其极之远也,攭兮其相逐而反也。”
杨倞注:“言云慌忽之极而远举,或分散相逐而还于山。”
《楚辞·九歌·国殇》:“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远。”
6.迅速。
《左传·庄公十一年》:“桀纣罪人,其亡也忽焉。”
杜预注:“忽,速貌。”
《楚辞·离骚》:“忽奔走以先后兮,及前王之踵武。”
王逸注:“忽,疾貌。”
7.古代极小的度量单位名。
《孙子算经》卷上:“度之所起,起于忽,欲知其忽,蚕吐丝为忽。十忽为一丝,十丝为一毫,十毫为一釐,十釐为一分。”
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律曆更相治,閒不容翲忽。”
张守节正义:“忽,一蚕口出丝也。”
《宋史·律曆志一》:“故自忽、丝、毫、釐、黍、絫、铢各定一钱之则。忽万为分,丝则千,毫则百,釐则十,转以十倍倍之,则为一钱。”
8.同“笏”。
章炳麟《国故论衡·文学总略》:“簿即手版,今谓之忽。”自注:“今作‘笏’。”
9.象声词。
元李唐宾《梧桐叶》第二摺:“忽忽忽似神仙鸣佩琚,飕飕飕似列子登云路。”
杨朔《三千里江山》第十八段:“车上的火焰捲呀捲呀,打着铁板,忽忽忽忽,好像飞机又来了一样。”
10.副词。突然;忽然。
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凉风忽至,草木成实。”
唐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“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”
鲁迅《坟·写在〈坟〉后面》:“不知怎地忽有澹澹的哀愁来袭击我的心。”
茅盾《动摇》九:“他对于这位女士,忽爱,忽恨,忽怕,不知变换了几多次的感想。”
11.副词。或;倘或。
唐刘恂《岭表录异》卷中:“彼中居人,忽有养鹅鸭,常于屎中见麸金片。”
晁载之《续谈助》卷四引南朝梁殷芸《小说》:“帝尝在后前,乃曰:‘阿舅何为云人作贼,辄杀之?人忽言阿舅作贼,当复云何?’”
阅读:383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