忽
忽字的筆畫:8畫;
hū
ㄏㄨ
〔《廣韻》呼骨切,入沒,曉。〕
“芴”的被通假字。
1.忽略;不經心。
《書·周官》:“蓄疑敗謀,怠忽荒政。”
孔傳:“怠惰忽略,必亂其政。”
《韓非子·存韓》:“願陛下幸察愚臣之計,無忽。”
唐陳子昂《諫用刑書》:“往者不可諫,來者猶可追,無以臣微而忽其奏。”
清龔自珍《京師樂籍說》:“昔者唐、宋、明之既宅京也,於其京師及其通都大邑,必有樂籍,論世者多忽而不察。”
2.輕視;怠慢。
《漢書·楚元王劉交傳》:“先王之所以禮吾三人者,為道之存故也;而今忽之,是忘道也。”
顏師古註:“忽,怠也。”
唐李白《與韓荊州書》:“願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,寒賤而忽之。”
宋王讜《唐語林·德行》:“荷君見顧,不以外夷見忽。今疾,勢不起,番人重土殯,脫歿,君能終始之否?”
3.亂。
《書·益稷》:“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,在治忽。”
蔡沈集傳:“在,察也。忽,治之反也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尚書上》:“忽……亂也。”
4.滅亡;湮沒。
《詩·大雅·皇矣》:“是伐是肆,是絕是忽。”
毛傳:“忽,滅也。”
《大戴禮記·武王踐阼》:“黃帝、顓頊之道存乎?意亦忽不可得見與?”俞樾《群經平議·大戴禮記一》:“‘忽不可得見與’,言滅沒不可得見。”
清黃宗羲《碩膚孫公墓誌銘》:“數百年故國,一旦忽焉。”
5.恍惚;不明貌。
《荀子·賦》:“忽兮其極之遠也,攭兮其相逐而反也。”
楊倞註:“言雲慌忽之極而遠舉,或分散相逐而還於山。”
《楚辭·九歌·國殤》:“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遠。”
6.迅速。
《左傳·莊公十一年》:“桀紂罪人,其亡也忽焉。”
杜預註:“忽,速貌。”
《楚辭·離騷》:“忽奔走以先後兮,及前王之踵武。”
王逸註:“忽,疾貌。”
7.古代極小的度量單位名。
《孫子算經》卷上:“度之所起,起於忽,欲知其忽,蠶吐絲為忽。十忽為一絲,十絲為一毫,十毫為一釐,十釐為一分。”
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律曆更相治,閒不容翲忽。”
張守節正義:“忽,一蠶口出絲也。”
《宋史·律曆誌一》:“故自忽、絲、毫、釐、黍、絫、銖各定一錢之則。忽萬為分,絲則千,毫則百,釐則十,轉以十倍倍之,則為一錢。”
8.同“笏”。
章炳麟《國故論衡·文學總略》:“簿即手版,今謂之忽。”自註:“今作‘笏’。”
9.象聲詞。
元李唐賓《梧桐葉》第二摺:“忽忽忽似神仙鳴佩琚,颼颼颼似列子登雲路。”
楊朔《三千裏江山》第十八段:“車上的火焰捲呀捲呀,打著鐵板,忽忽忽忽,好像飛機又來了一樣。”
10.副詞。突然;忽然。
《列子·湯問》:“涼風忽至,草木成實。”
唐岑參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》:“北風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飛雪。忽如一夜春風來,千樹萬樹梨花開。”
魯迅《墳·寫在〈墳〉後面》:“不知怎地忽有淡淡的哀愁來襲擊我的心。”
茅盾《動搖》九:“他對於這位女士,忽愛,忽恨,忽怕,不知變換了幾多次的感想。”
11.副詞。或;倘或。
唐劉恂《嶺表錄異》卷中:“彼中居人,忽有養鵝鴨,常於屎中見麩金片。”
晁載之《續談助》卷四引南朝梁殷蕓《小說》:“帝嘗在後前,乃曰:‘阿舅何為雲人作賊,輒殺之?人忽言阿舅作賊,當復雲何?’”
阅读:383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