邑
邑字的笔画:7画;
I
yì
〡ˋ
〔《广韵》于汲切,入缉,影。〕
1.京城,国都。
《书·召诰》:“周公朝至于洛,则达观于新邑营。”
《诗·商颂·殷武》:“商邑翼翼,四方之极。”
毛传:“商邑,京师也。”
《文选·张衡〈东京赋〉》:“昔先王之经邑也,掩观九隩,靡地不营。”
薛综注:“先王,谓周成王也。邑,洛邑也。”
唐李白《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》:“臣又闻汤及盘庚,五迁其邑,典谟训诰,不以为非。”
2.古代称侯国。
《书·汤誓》:“率割夏邑。”
《左传·桓公十一年》:“郧人军其郊,必不诫,且日虞四邑之至也。”
杜预注:“四邑:随、绞、州、蓼也。邑亦国也。”
宋王应麟《困学纪闻·说经八》:“孟子引费惠公之言,谓小国之君也。
春秋时费为鲁季氏之邑。
《史记·楚世家》有邹、费、郯、邳。。盖战国时以邑为国,意者鲁季氏之僭欤!”按,《说文·邑部》:“邑,国也。”
段玉裁注:“《左传》凡偁人曰大国,凡自偁曰敝邑。古国邑通偁。”
3.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。
《左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:“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,无曰邑。”
孔颖达疏:“小邑有宗庙,则虽小曰都,无乃为邑。邑则曰筑,都则曰城。为尊宗庙,故小邑与大都同名。”
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:“﹝仲秋之月﹞是月可以筑城郭,建都邑。”
高诱注:“国有先君之宗庙曰都,无曰邑。”
汉邹阳《狱中上书自明》:“故里名胜母,曾子不入;邑号朝歌,墨子迴车。”
4.指旧都。
慧琳《一切经音义》卷二二引汉应劭《风俗通》:“天子治居之城曰都,旧都曰邑者也。”
5.人民聚居之处。大曰都,小曰邑。泛指村落、城镇。
《周礼·地官·里宰》:“里宰掌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,治其政令。”
郑玄注:“邑犹里也。”
贾公彦疏:“邑是人之所居之处,里又训为居,故云邑犹里也。”
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:“邑中有丧,平贫,侍丧,以先往后罢为助。”
三国魏曹植《白马篇》:“借问谁家子,幽并游侠儿。少小去乡邑,扬声沙漠垂。”
宋苏洵《六国论》:“小则获邑,大则得城。”
清戴名世《陈某诗序》:“余尝闻东南江海之壖,土田肥饶,山川秀美,鱼稻臝蚌之利,花鸟之奇丽,都邑之繁庶,莫不擅天下。”
6.古代庶民的编制单位。五家为轨,六轨为邑。
《国语·齐语》:“三十家为邑,邑有司。”
《管子·小匡》:“制五家为轨,轨有长;六轨为邑,邑有司。”
7.古代庶民的编制单位。三朋为里,五里为邑。
《尚书大传》卷二:“古者处师,八家而为邻,三邻而为朋,三朋而为里,五里而为邑,十邑而为都,十都而为师,州十有二师焉。”
《晋书·地理志上》:“昔在帝尧,叶和万邦,制八家为邻,三邻为朋,三朋为里,五里为邑,十邑为都,十都为师,州十有二师焉。”
8.旧时县的别称。
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:“命司空,时雨将降,下水上腾,循行国邑,周视原野。”
唐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秦有天下,裂都会而为之郡邑,废侯卫而为之守宰。”
元揭傒斯《庐江县学明伦堂记》:“君子受于天,承于师,备于身,施于家,行之于乡,居一邑则以之治一邑,居一州则以之治一州,任天下之责则以之尽天下之责。”
叶圣陶《隔膜·欢迎》:“这都是本邑几位前辈先生的苦心孤诣,才成就了这一桩善举。”
9.分封城邑居住;建筑城邑。
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吾先君新邑于此。”
孔颖达疏:“谓武公(郑武公)始居此也。”
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﹝太王﹞去邠,逾梁山,邑于岐山之下居焉。”
朱熹集注:“邑,作邑也。”
杨伯峻注:“邑,动词,建筑城邑也。”
《竹书纪年》卷下:“献公(晋献公)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。”
10.封地,采邑。
《周礼·地官·载师》:“以家邑之田任稍地。”
郑玄注:“家邑,大夫之采地。”
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:“公与免馀邑六十,辞曰:‘唯卿备百邑,臣六十矣,下有上禄,乱也。’”
《陈书·王冲传》:“大同三年,以帝甥赐爵安东亭侯,邑一百五十户。”
《新唐书·房玄龄传》:“进爵邗国公,食邑千三百户。”
《封神演义》第一百回:“﹝周公旦﹞后成王命为大宰,食邑扶风雍县东北之周城。”
11.特指皇后、公主的封地。
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六年冬十月,令天下县邑城。”
颜师古注引张晏曰:“皇后、公主所食曰邑。”
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列侯所食县曰国,皇太后、皇后、公主所食曰邑。”
12.古代区域单位。
《周礼·地官·小司徒》:“九夫为井,四井为邑,四邑为丘,四丘为甸,四甸为县,四县为都。”
郑玄注:“四井为邑,方二里。”
《晋书·地理志上》:“故井四为邑,邑四为丘,丘十六井,有戎马一匹,牛三头。”
13.通“悒”。忧鬱貌。
《楚辞·九章·悲回风》:“伤太息之愍怜兮,气于邑而不可止。”
《文选·吴质〈答东阿王书〉》:“凡此数者,乃质所以愤积于胸臆,怀眷而悁邑者也。”
张铣注:“悁邑,忧貌。”
宋司马光《论赦及疏决状》:“使愿悫之民愤邑惴恐,凶狡之群志满气扬,岂为民父母劝善沮恶之意哉!”
14.见“邑邑”。
II
è
ㄜˋ
〔《集韵》遏合切,入合,影。〕
奉承,曲从。
《汉书·酷吏传赞》:“张汤以知阿邑人主,与俱上下,时辩当否,国家赖其便。”
颜师古注:“苏林曰:‘邑音人相悒纳之悒。’如苏氏之说,邑字音乌合反。然今之书本或作色字,此言阿谀,观人主颜色而上下也。其义两通。”
王念孙《读书杂志·汉书十四》:“桉,邑当音乌合反。阿邑人主,谓曲从人主之意也。阿邑双声,字或作阿匼,《唐书·萧复传》云‘卢杞谄谀阿匼’是也。
师古欲从俗本作色,‘以知阿色人主’,则大为不词,乃为之说曰:‘言阿谀,观人主颜色而上下。’其失也迂矣!”
阅读:191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