邑
邑字的筆畫:7畫;
I
yì
〡ˋ
〔《廣韻》於汲切,入緝,影。〕
1.京城,國都。
《書·召誥》:“周公朝至於洛,則達觀於新邑營。”
《詩·商頌·殷武》:“商邑翼翼,四方之極。”
毛傳:“商邑,京師也。”
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:“昔先王之經邑也,掩觀九隩,靡地不營。”
薛綜註:“先王,謂周成王也。邑,洛邑也。”
唐李白《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》:“臣又聞湯及盤庚,五遷其邑,典謨訓誥,不以為非。”
2.古代稱侯國。
《書·湯誓》:“率割夏邑。”
《左傳·桓公十一年》:“鄖人軍其郊,必不誡,且日虞四邑之至也。”
杜預註:“四邑:隨、絞、州、蓼也。邑亦國也。”
宋王應麟《困學紀聞·說經八》:“孟子引費惠公之言,謂小國之君也。
春秋時費為魯季氏之邑。
《史記·楚世家》有鄒、費、郯、邳。。蓋戰國時以邑為國,意者魯季氏之僭歟!”按,《說文·邑部》:“邑,國也。”
段玉裁註:“《左傳》凡偁人曰大國,凡自偁曰敝邑。古國邑通偁。”
3.指古代無先君宗廟的都城。
《左傳·莊公二十八年》:“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,無曰邑。”
孔穎達疏:“小邑有宗廟,則雖小曰都,無乃為邑。邑則曰築,都則曰城。為尊宗廟,故小邑與大都同名。”
《淮南子·時則訓》:“﹝仲秋之月﹞是月可以築城郭,建都邑。”
高誘註:“國有先君之宗廟曰都,無曰邑。”
漢鄒陽《獄中上書自明》:“故裏名勝母,曾子不入;邑號朝歌,墨子迴車。”
4.指舊都。
慧琳《一切經音義》卷二二引漢應劭《風俗通》:“天子治居之城曰都,舊都曰邑者也。”
5.人民聚居之處。大曰都,小曰邑。泛指村落、城鎮。
《周禮·地官·裏宰》:“裏宰掌比其邑之眾寡與其六畜兵器,治其政令。”
鄭玄註:“邑猶裏也。”
賈公彥疏:“邑是人之所居之處,裏又訓為居,故雲邑猶裏也。”
《史記·陳丞相世家》:“邑中有喪,平貧,侍喪,以先往後罷為助。”
三國魏曹植《白馬篇》:“借問誰家子,幽並遊俠兒。少小去鄉邑,揚聲沙漠垂。”
宋蘇洵《六國論》:“小則獲邑,大則得城。”
清戴名世《陳某詩序》:“余嘗聞東南江海之壖,土田肥饒,山川秀美,魚稻臝蚌之利,花鳥之奇麗,都邑之繁庶,莫不擅天下。”
6.古代庶民的編制單位。五家為軌,六軌為邑。
《國語·齊語》:“三十家為邑,邑有司。”
《管子·小匡》:“制五家為軌,軌有長;六軌為邑,邑有司。”
7.古代庶民的編制單位。三朋為裏,五裏為邑。
《尚書大傳》卷二:“古者處師,八家而為鄰,三鄰而為朋,三朋而為裏,五裏而為邑,十邑而為都,十都而為師,州十有二師焉。”
《晉書·地理誌上》:“昔在帝堯,葉和萬邦,制八家為鄰,三鄰為朋,三朋為裏,五裏為邑,十邑為都,十都為師,州十有二師焉。”
8.舊時縣的別稱。
《淮南子·時則訓》:“命司空,時雨將降,下水上騰,循行國邑,周視原野。”
唐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秦有天下,裂都會而為之郡邑,廢侯衛而為之守宰。”
元揭傒斯《廬江縣學明倫堂記》:“君子受於天,承於師,備於身,施於家,行之於鄉,居一邑則以之治一邑,居一州則以之治一州,任天下之責則以之盡天下之責。”
葉聖陶《隔膜·歡迎》:“這都是本邑幾位前輩先生的苦心孤詣,才成就了這一樁善舉。”
9.分封城邑居住;建築城邑。
《左傳·隱公十一年》:“吾先君新邑於此。”
孔穎達疏:“謂武公(鄭武公)始居此也。”
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﹝太王﹞去邠,逾梁山,邑於岐山之下居焉。”
朱熹集註:“邑,作邑也。”
楊伯峻註:“邑,動詞,建築城邑也。”
《竹書紀年》卷下:“獻公(晉獻公)命瑕父呂甥邑於虢都。”
10.封地,采邑。
《周禮·地官·載師》:“以家邑之田任稍地。”
鄭玄註:“家邑,大夫之采地。”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七年》:“公與免餘邑六十,辭曰:‘唯卿備百邑,臣六十矣,下有上祿,亂也。’”
《陳書·王沖傳》:“大同三年,以帝甥賜爵安東亭侯,邑一百五十戶。”
《新唐書·房玄齡傳》:“進爵邗國公,食邑千三百戶。”
《封神演義》第一百回:“﹝周公旦﹞後成王命為大宰,食邑扶風雍縣東北之周城。”
11.特指皇後、公主的封地。
《漢書·高帝紀下》:“六年冬十月,令天下縣邑城。”
顏師古註引張晏曰:“皇後、公主所食曰邑。”
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列侯所食縣曰國,皇太後、皇後、公主所食曰邑。”
12.古代區域單位。
《周禮·地官·小司徒》:“九夫為井,四井為邑,四邑為丘,四丘為甸,四甸為縣,四縣為都。”
鄭玄註:“四井為邑,方二裏。”
《晉書·地理誌上》:“故井四為邑,邑四為丘,丘十六井,有戎馬一匹,牛三頭。”
13.通“悒”。憂鬱貌。
《楚辭·九章·悲回風》:“傷太息之湣憐兮,氣於邑而不可止。”
《文選·吳質〈答東阿王書〉》:“凡此數者,乃質所以憤積於胸臆,懷眷而悁邑者也。”
張銑註:“悁邑,憂貌。”
宋司馬光《論赦及疏決狀》:“使願愨之民憤邑惴恐,兇狡之群誌滿氣揚,豈為民父母勸善沮惡之意哉!”
14.見“邑邑”。
II
è
ㄜˋ
〔《集韻》遏合切,入合,影。〕
奉承,曲從。
《漢書·酷吏傳贊》:“張湯以知阿邑人主,與俱上下,時辯當否,國家賴其便。”
顏師古註:“蘇林曰:‘邑音人相悒納之悒。’如蘇氏之說,邑字音烏合反。然今之書本或作色字,此言阿諛,觀人主顏色而上下也。其義兩通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漢書十四》:“案,邑當音烏合反。阿邑人主,謂曲從人主之意也。阿邑雙聲,字或作阿匼,《唐書·蕭復傳》雲‘盧杞諂諛阿匼’是也。
師古欲從俗本作色,‘以知阿色人主’,則大為不詞,乃為之說曰:‘言阿諛,觀人主顏色而上下。’其失也迂矣!”
阅读:191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