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
藏字的笔画:17画;
I
cáng
ㄘㄤˊ
〔《广韵》昨郎切,平唐,从。〕
“臧”的今字。
1.隐藏;潜匿。
《易·繫辞上》:“显诸仁,藏诸用,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。”
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,薛公藏于卖浆家,公子欲见两人,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。”
金元好问《九月晦日王村道中》诗:“烟光藏落景,山骨露清秋。”
2.收藏;储藏。
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春耕,夏耘,秋收,冬藏。”
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今君又尚厚积馀藏,欲以遗所不知何人,而忘公家之事日损,文窃怪之。”
宋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我有斗酒,藏之久矣。”
赵树理《登记》一:“她的罗汉钱原来藏在板箱子里边的首饰匣子里。”
3.怀,藏在心中。
三国魏嵇康《幽愤诗》:“大人含弘,藏垢怀耻。”
老舍《创造病》:“他不愿意露出他的心事来,但是心管不住脸,正像土拦不住种子往上拔芽儿。藏着心事,脸上会闹鬼。”参见“藏器待时”。
4.深,从上到下或从外到裡的距离大。
《素问·长刺节论》:“刺家不诊,听病者言在头,头疾痛,为藏鍼之。”
王冰注:“藏,犹深也,言深刺之。”
阿英《灯市》:“都会里如此,乡村里也是一样,用缚秫秸作棚,周围挂上杂灯,地广约二亩,门径曲黠,藏三四里。”
II
zàng
ㄗㄤˋ
〔《广韵》徂浪切,去宕,从。〕
1.储存东西的地方。
《礼记·月令》:“﹝孟冬之月﹞天气上腾,地气下降,天地不通,闭塞而成冬,命百官谨盖藏。”
郑玄注:“谓府库囷仓有藏物。”
唐封演《封氏闻见记·典籍》:“汉承秦灭学,武帝开献书之路,置写书之官,由是外有太常、太史、博士之藏,内有延阁、广内、秘书之府。”
2.宝藏。
《孔子家语·礼运》:“故郊社宗庙,山川五祀,义之脩,而礼之藏。”
王肃注:“言礼之宝藏。”
《醒世恒言·张廷秀逃生救父》:“只道他掘了藏,原来却做了这样生意,故此有钱。”
3.内脏。后作“脏”。
《周礼·天官·疾医》:“参之以九藏之动。”
郑玄注:“正藏五,又有胃、旁胱、大肠、小肠。”
贾公彦疏:“正藏五者,谓五藏:肺、心、肝、脾、肾,并气之所藏。”
《后汉书·方术传下·华佗》:“阿善针术。凡医咸言背及匈藏之閒不可妄针,针之不可过四分,而阿针背入一二寸,巨阙匈藏乃五六寸,而病皆瘳。”
《敦煌曲子词·定风波》:“只为藏中有结物,虚汗出。”一本作“脏”。
4.埋葬。
《列子·杨朱》:“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藏之。”
杨伯峻集释引俞樾曰:“藏,犹言葬也。
《礼记·檀弓篇》:‘葬也者,藏也。’故葬与藏义得相通。”
唐韩愈《送浮屠文畅师序》:“圣人者立,然后知宫居而粒食,亲亲而尊尊,生者养而死者藏。”
5.墓穴;坟墓。
唐张鷟《朝野佥载》卷五:“左补阙毕乾泰,瀛洲任丘人,父母年五十,自营生藏。”
《金史·世祖纪》:“皇统四年,号其藏曰光陵。”
6.佛教经典的总称。后也称道教经典。
宋鲁应龙《闲窗括异志》:“东林施水院,本定庵居士白莲道场,寺有藏,岁久弊甚。”
明刘若愚《酌中志·内臣职掌纪略》:“经厂掌司四员或六员,在经厂居住,只管一应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,佛藏道藏番藏皆佐理之。”
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龙飞相公》:“因教诸鬼使念佛,捻块代珠,记其藏数。”
范文澜蔡美彪等《中国通史》第三编第五章第二节:“龟兹、回纥在宋仁宗时五次入贡,宋朝廷回赠佛经一藏。”
7.我国少数民族名。详“藏族”。
8.西藏自治区的简称。
III
zāng
ㄗㄤ
〔《集韵》兹郎切,平唐,精。〕
1.草名。
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其卑溼则生藏莨蒹葭。”
裴駰集解引《汉书音义》:“藏,似薍而叶大。”
2.通“臧”。善。
《庄子·在宥》:“不治天下,安藏人心。”
成玄英疏:“既问在宥不治,人心何以履善。”
3.窝主。
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“毁则为贼,掩贼为藏。”
杨伯峻注引《义府》:“古‘藏’、‘赃’字皆作‘臧’,后人转写误加艸耳。‘掩贼为臧’,言得贼之物而隐庇其人,犹今窝主之谓。”
阅读:314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