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汉字/字典 > 已

已字的笔画:3画;

〡ˇ

〔《广韵》羊己切,上止,以。〕

〔《广韵》羊吏切,去志,以。〕

1.停止。

《诗·郑风·风雨》:“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。”

郑玄笺:“已,止也。”

《荀子·宥坐》:“已此三者,然后刑可即也。”

杨倞注:“已,止。”

唐白居易《云居寺孤桐》诗:“一株青玉立,千叶绿云委,亭亭五丈馀,高意犹未已。”

鲁迅《呐喊·自序》:“在我自己,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。”

2.完毕。

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:“左右恶张仪,曰:‘仪事先王不忠。’言未已,齐让又至。”

《史记·樗里子甘茂列传》:“苏代许诺,遂致使于秦,已,因说秦王曰:‘甘茂非常士也。’”宋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三:“邻有住庵僧召老叶饭,饭已,亟辞归。”

鲁迅《书信集·致蒋抑卮》:“然观已,即归寓大啮,健饭如恒,差足自喜。”

3.终于。

《荀子·解蔽》:“其所以贯理焉,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。”

俞樾《诸子平议·荀子三》:“已犹终也。言终不足以浃万物之变也。”

汉王充《论衡·幸偶》:“舜尚遭尧受禅,孔子已死于阙里。”

4.罢了,算了。

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孟尝君不西则已,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。”

《汉书·陈胜传》:“且壮士不死则已,死则举大名耳。”

宋李格非《〈洛阳名园记〉跋》:“天下常无事则已,有事则洛阳先受兵。”

5.罢免,黜退。

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,无喜色;三已之,无愠色。”

皇侃义疏:“已,谓黜止也。”

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尧曰:‘鲧负命毁族,不可。’岳曰:‘异哉,试不可用而已。’”张守节正义引孔安国曰:“已,退也。”

唐包佶《酬于侍郎湖南见寄十四韵》:“九迁归上路,三已契愚衷。”

6.谓病愈;治愈。

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:“其上有木焉,名曰文茎,其实如枣,可以已聋。”

《吕氏春秋·至忠》:“王叱而起,疾乃遂已。”

高诱注:“已,除愈也。”

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一饮汗尽,再饮热去,三饮病已。”

7.太;过分。

《诗·唐风·蟋蟀》:“无已大康,职思其居!”毛传:“已,甚也。”

《管子·戒》:“其为人也,好善而恶恶已甚,见一恶终身不忘。”

尹知章注:“已,犹太也。言憎恶恶人太甚。”

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:“将军之乞贷,亦已甚矣。”

唐韩愈《原毁》:“举其一不计其十,究其旧不图其新,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,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!”

8.已经。

《论语·微子》:“道之不行,已知之矣。”

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老父已去,高祖适从旁舍来。”

《水浒传》第二六回:“小人本待声张起来,只是又没苦主。他的娘子,已自道是害心疼病死了。”

闻一多《李白之死》诗:“他的力已尽了,气已竭了。”

9.已往,从前。参见“已事”。

10.随后,旋即。
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韩王成无军功,项王不使之国,与俱至彭城,废以为侯,已又杀之。”

明归有光《项嵴轩志》:“庭中始为篱,已为牆,凡再变矣。”

11.又。

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周子居常云:‘吾时月不见黄叔度,则鄙吝之心,已复生矣。’”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:“嵇、阮、山、刘在竹林酣饮。

王戎后往。

步兵曰:‘俗物已复来败人意。’”

12.不许;不承诺。

《礼记·表记》:“口惠而实不至,怨菑及其身。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,宁有已怨。”

郑玄注:“已,谓不许也。”

《文子·上德》:“扶之与提,谢之与让,得之与失,诺之与已,相去千里。”参见“已诺”。

13.必,一定。

《汉书·灌夫传》:“夫不好文学,喜任侠,已然诺。”

颜师古注:“已,必也。谓一言许人,必信之也。”

14.与,给予。

《文选·王粲〈赠士孙文始〉》诗:“虽曰无愆,时不我已。”

李善注引郑玄《毛诗》笺曰:“已,与也。”

15.指示代词。此,如此。

《史记·夏本纪》:“敦序九族,众明高翼,近可远在已。”按,《书·皋陶谟》作“迩可远兹”。

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:“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。已虽无除其患,天地之閒,六合之内,可陶冶而变化也。”

16.语气词。表确定语气,相当于“了”。

《书·洛诰》:“公定,予往已。”

《老子》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”

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夫神农以前,吾不知已。”

17.语气词。表肯定而带感叹语气,相当于“啊”。

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此亦淖齿李兑之类已。”按,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作“也”。

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使其人遭明王圣主,得其所折中,皆股肱之材已。”

颜师古注“已,语终辞。”

清黄丕烈《〈嵇康集〉跋》:“后人式微,物多散佚,可慨已!”

18.语气词。用于句首。

《书·大诰》:“已!予惟小子。”

孔传:“已,发端歎辞也。”

《庄子·庚桑楚》:“已!我安逃此而可?”

19.同“以”。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。

《孙子·作战》:“故车战,得车十乘已上,赏其先得者。”

《汉书·文帝纪》:“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,肉二十斤,酒五斗。”

《儒林外史》第五回:“到了中秋已后,医家都不下药了。”

20.同“以”。因;因为。

《墨子·尚贤中》:“桀、纣、幽、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、倾覆其社稷者,已此故也。”

《荀子·非相》:“人之所以为人者,何已也?曰:‘以其有辨也。’”杨倞注:“已,与以同。”

《西游记》第四五回:“行者坐在上面,听见说出这话儿来,已此识破了。”

阅读:2221

●〖汉字〗已(拼音版)

●〖汉字〗已(繁體版)

⇚前一个汉字:巳

⇛后一个汉字:己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