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已

已字的筆畫:3畫;

〡ˇ

〔《廣韻》羊己切,上止,以。〕

〔《廣韻》羊吏切,去誌,以。〕

1.停止。

《詩·鄭風·風雨》:“風雨如晦,雞鳴不已。”

鄭玄箋:“已,止也。”

《荀子·宥坐》:“已此三者,然後刑可即也。”

楊倞註:“已,止。”

唐白居易《雲居寺孤桐》詩:“一株青玉立,千葉綠雲委,亭亭五丈餘,高意猶未已。”

魯迅《吶喊·自序》:“在我自己,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。”

2.完畢。

《戰國策·齊策二》:“左右惡張儀,曰:‘儀事先王不忠。’言未已,齊讓又至。”

《史記·樗裏子甘茂列傳》:“蘇代許諾,遂致使於秦,已,因說秦王曰:‘甘茂非常士也。’”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三:“鄰有住庵僧召老葉飯,飯已,亟辭歸。”

魯迅《書信集·致蔣抑卮》:“然觀已,即歸寓大嚙,健飯如恒,差足自喜。”

3.終於。

《荀子·解蔽》:“其所以貫理焉,雖億萬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。”

俞樾《諸子平議·荀子三》:“已猶終也。言終不足以浹萬物之變也。”

漢王充《論衡·幸偶》:“舜尚遭堯受禪,孔子已死於闕裏。”

4.罷了,算了。

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孟嘗君不西則已,西入相秦則天下歸之。”

《漢書·陳勝傳》:“且壯士不死則已,死則舉大名耳。”

宋李格非《〈洛陽名園記〉跋》:“天下常無事則已,有事則洛陽先受兵。”

5.罷免,黜退。

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,無喜色;三已之,無慍色。”

皇侃義疏:“已,謂黜止也。”

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:“堯曰:‘鯀負命毀族,不可。’嶽曰:‘異哉,試不可用而已。’”張守節正義引孔安國曰:“已,退也。”

唐包佶《酬於侍郎湖南見寄十四韻》:“九遷歸上路,三已契愚衷。”

6.謂病愈;治愈。

《山海經·西山經》:“其上有木焉,名曰文莖,其實如棗,可以已聾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至忠》:“王叱而起,疾乃遂已。”

高誘註:“已,除愈也。”

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一飲汗盡,再飲熱去,三飲病已。”

7.太;過分。

《詩·唐風·蟋蟀》:“無已大康,職思其居!”毛傳:“已,甚也。”

《管子·戒》:“其為人也,好善而惡惡已甚,見一惡終身不忘。”

尹知章註:“已,猶太也。言憎惡惡人太甚。”

《史記·白起王翦列傳》:“將軍之乞貸,亦已甚矣。”

唐韓愈《原毀》:“舉其一不計其十,究其舊不圖其新,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,是不亦責於人者已詳乎!”

8.已經。

《論語·微子》:“道之不行,已知之矣。”

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老父已去,高祖適從旁舍來。”

《水滸傳》第二六回:“小人本待聲張起來,隻是又沒苦主。他的娘子,已自道是害心疼病死了。”

聞一多《李白之死》詩:“他的力已盡了,氣已竭了。”

9.已往,從前。參見“已事”。

10.隨後,旋即。
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韓王成無軍功,項王不使之國,與俱至彭城,廢以為侯,已又殺之。”

明歸有光《項脊軒誌》:“庭中始為籬,已為牆,凡再變矣。”

11.又。
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周子居常雲:‘吾時月不見黃叔度,則鄙吝之心,已復生矣。’”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排調》:“嵇、阮、山、劉在竹林酣飲。

王戎後往。

步兵曰:‘俗物已復來敗人意。’”

12.不許;不承諾。

《禮記·表記》:“口惠而實不至,怨菑及其身。是故君子與其有諾責也,寧有已怨。”

鄭玄註:“已,謂不許也。”

《文子·上德》:“扶之與提,謝之與讓,得之與失,諾之與已,相去千裏。”參見“已諾”。

13.必,一定。

《漢書·灌夫傳》:“夫不好文學,喜任俠,已然諾。”

顏師古註:“已,必也。謂一言許人,必信之也。”

14.與,給予。

《文選·王粲〈贈士孫文始〉》詩:“雖曰無愆,時不我已。”

李善註引鄭玄《毛詩》箋曰:“已,與也。”

15.指示代詞。此,如此。

《史記·夏本紀》:“敦序九族,眾明高翼,近可遠在已。”按,《書·臯陶謨》作“邇可遠茲”。

《淮南子·道應訓》:“願王察其所謂而自取齊國之政焉。已雖無除其患,天地之閒,六合之內,可陶冶而變化也。”

16.語氣詞。表確定語氣,相當於“了”。

《書·洛誥》:“公定,予往已。”

《老子》: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;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”

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夫神農以前,吾不知已。”

17.語氣詞。表肯定而帶感嘆語氣,相當於“啊”。

《戰國策·秦策三》:“此亦淖齒李兌之類已。”按,《史記·範雎蔡澤列傳》作“也”。

《漢書·藝文誌》:“使其人遭明王聖主,得其所折中,皆股肱之材已。”

顏師古註“已,語終辭。”

清黃丕烈《〈嵇康集〉跋》:“後人式微,物多散佚,可慨已!”

18.語氣詞。用於句首。

《書·大誥》:“已!予惟小子。”

孔傳:“已,發端歎辭也。”

《莊子·庚桑楚》:“已!我安逃此而可?”

19.同“以”。表示時間、方位、數量的界限。

《孫子·作戰》:“故車戰,得車十乘已上,賞其先得者。”

《漢書·文帝紀》:“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,肉二十斤,酒五鬥。”

《儒林外史》第五回:“到了中秋已後,醫家都不下藥了。”

20.同“以”。因;因為。

《墨子·尚賢中》:“桀、紂、幽、厲之所以失措其國家、傾覆其社稷者,已此故也。”

《荀子·非相》:“人之所以為人者,何已也?曰:‘以其有辨也。’”楊倞註:“已,與以同。”

《西遊記》第四五回:“行者坐在上面,聽見說出這話兒來,已此識破了。”

阅读:2234

●已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