仞
仞字的笔画:5画;
rèn
ㄖㄣˋ
〔《广韵》而振切,去震,日。〕
1.古代长度单位。七尺为一仞。一说,八尺为一仞。
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夫子之牆数仞,不得其门而入者,不见宗庙之美,百官之富,得其门者或寡矣。”
何晏集解引苞氏曰:“七尺曰仞也。”
《仪礼·乡射礼》:“杠长三仞。”
郑玄注:“七尺曰仞。”
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神农之教曰:有石城十仞,汤池百步,带甲百万而亡粟,弗能守也。”
颜师古注:“应劭曰:‘仞,五尺六寸也。’师古曰:‘此说非也。八尺曰仞,取人申臂之一寻也。’”
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:“又西六十里,曰太华之山……其高五千仞。”
郭璞注:“仞,八尺也。”
唐以后多从颜师古说。
南朝陈徐陵《陇头水》诗:“别涂耸千仞,离川悬百丈。”
唐王之涣《凉州词》诗:“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”徐迟《入峡记》:“这时,水声如雷;又如地震中,山裂了缝,水就从千仞削壁似的裂缝中漏下去的样子。”参阅宋王观国《学林·仞》。
2.测量深度。
《左传·昭公三十二年》:“度厚薄,仞沟洫。”
杜预注:“度深曰仞”。
3.“认”的古字。承认。
《汉书·儒林传·孟喜》:“又,蜀人赵宾好小数书,后为《易》,饰《易》文……云受孟喜,喜为名之。后宾死,莫能持其说。
喜因不肯仞,以此不见信。”
章炳麟《四惑论》:“公理者,犹云众所同仞之界域。”
4.“认”的古字。辨识。
南唐冯延巳《浣溪沙》词:“醉忆春山独倚楼,远山迴合暮云收,波间隐隐仞归舟。”
5.“认”的古字。认为,当作。
清钱大昕《廿二史考异·元史三·地理志二》:“宋时诸州皆有郡名,大率沿唐之旧,志皆不载。惟通州五代所置,向无郡名,政和末,始赐名静海,史家遂误仞改州为郡矣。”
6.通“韧”。柔软而坚固。
《易·革》:“巩用黄牛之革”三国魏王弼注:“牛之革坚仞不可变也。”
7.通“忍”。
《墨子·节葬下》:“是故百姓冬不仞寒,夏不仞暑,作疾病死者,不可胜计也。”
毕沅校注:“仞,忍字假音。”
8.通“牣”。满,充满。
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,而盈钜桥之粟。益收狗马奇物,充仞宫室。”
《文选·司马相如〈上林赋〉》:“虚宫观而勿仞。”
郭璞注:“仞,满也。”
《梁书·诸夷传·西北诸戎》:“自是诸国分并,胜负强弱难得详载。明珠翠羽,虽仞于后宫;蒲梢龙文,希入于外署。”
9.古地名。
春秋楚地。在今湖北省均县境。
《左传·文公十六年》:“楚子乘馹,会师于临品,分为二队,子越自石溪,子贝自仞以伐庸。”
杨伯峻注:“石溪、仞,据《彙纂》,皆在今均县界,为入庸之道。”
阅读:143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