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仞

仞字的筆畫:5畫;

rèn

ㄖㄣˋ

〔《廣韻》而振切,去震,日。〕

1.古代長度單位。七尺為一仞。一說,八尺為一仞。

《論語·子張》:“夫子之牆數仞,不得其門而入者,不見宗廟之美,百官之富,得其門者或寡矣。”

何晏集解引苞氏曰:“七尺曰仞也。”

《儀禮·鄉射禮》:“杠長三仞。”

鄭玄註:“七尺曰仞。”

《漢書·食貨誌上》:“神農之教曰:有石城十仞,湯池百步,帶甲百萬而亡粟,弗能守也。”

顏師古註:“應劭曰:‘仞,五尺六寸也。’師古曰:‘此說非也。八尺曰仞,取人申臂之一尋也。’”

《山海經·西山經》:“又西六十裏,曰太華之山……其高五千仞。”

郭璞註:“仞,八尺也。”

唐以後多從顏師古說。

南朝陳徐陵《隴頭水》詩:“別塗聳千仞,離川懸百丈。”

唐王之渙《涼州詞》詩:“黃河遠上白雲間,一片孤城萬仞山。”徐遲《入峽記》:“這時,水聲如雷;又如地震中,山裂了縫,水就從千仞削壁似的裂縫中漏下去的樣子。”參閱宋王觀國《學林·仞》。

2.測量深度。

《左傳·昭公三十二年》:“度厚薄,仞溝洫。”

杜預註:“度深曰仞”。

3.“認”的古字。承認。

《漢書·儒林傳·孟喜》:“又,蜀人趙賓好小數書,後為《易》,飾《易》文……雲受孟喜,喜為名之。後賓死,莫能持其說。

喜因不肯仞,以此不見信。”

章炳麟《四惑論》:“公理者,猶雲眾所同仞之界域。”

4.“認”的古字。辨識。

南唐馮延巳《浣溪沙》詞:“醉憶春山獨倚樓,遠山迴合暮雲收,波間隱隱仞歸舟。”

5.“認”的古字。認為,當作。

清錢大昕《廿二史考異·元史三·地理誌二》:“宋時諸州皆有郡名,大率沿唐之舊,誌皆不載。惟通州五代所置,向無郡名,政和末,始賜名靜海,史家遂誤仞改州為郡矣。”

6.通“韌”。柔軟而堅固。

《易·革》:“鞏用黃牛之革”三國魏王弼註:“牛之革堅仞不可變也。”

7.通“忍”。

《墨子·節葬下》:“是故百姓冬不仞寒,夏不仞暑,作疾病死者,不可勝計也。”

畢沅校註:“仞,忍字假音。”

8.通“牣”。滿,充滿。

《史記·殷本紀》:“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,而盈鉅橋之粟。益收狗馬奇物,充仞宮室。”

《文選·司馬相如〈上林賦〉》:“虛宮觀而勿仞。”

郭璞註:“仞,滿也。”

《梁書·諸夷傳·西北諸戎》:“自是諸國分並,勝負強弱難得詳載。明珠翠羽,雖仞於後宮;蒲梢龍文,希入於外署。”

9.古地名。

春秋楚地。在今湖北省均縣境。

《左傳·文公十六年》:“楚子乘馹,會師於臨品,分為二隊,子越自石溪,子貝自仞以伐庸。”

楊伯峻註:“石溪、仞,據《彙纂》,皆在今均縣界,為入庸之道。”

阅读:1421

●仞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