揚
简体扬字的笔画:6画;繁體揚字筆畫:12畫。
(扬,扬)
yáng
〡ㄤˊ
〔《广韵》与章切,平阳,以。〕
1.飞起;飘扬。
《诗·小雅·沔水》:“鴥彼飞隼,载飞载扬。”
汉王逸《九思·逢尤》:“飘风起兮扬尘埃,走鬯罔兮乍东西。”
南朝宋鲍照《上浔阳还都道中》诗:“腾沙鬱黄雾,翻浪扬白鸥。”
元石德玉《曲江池》第三摺:“似这等扬风搅雪没休时。”
张天翼《仇恨》:“黄土就在他们脚下扬了起来。”
2.举起。
《仪礼·大射》:“左执弣,右执箫,南扬弓,命去侯。”
郑玄注:“扬,犹举也。”
唐韩愈《祭穆员外文》:“我辔在手,君扬其镳。”
沉从文《从文自传·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》:“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,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,在身面前落下。”
3.仰。与“俯”相对。
《礼记·玉藻》:“进则揖之,退则扬之。”
孔颖达疏:“扬,仰也。却退先迁行,则身微仰也。”
《红楼梦》第二八回:“薛蟠独扬着脸,摇头说:‘不好!’”
4.举用;荐举。
《书·尧典》:“明明扬侧陋。”
孔传:“尧知子不肖,有禅位之志,故明举明人在侧陋者,广求贤也。”
蔡沉集传:“扬,举也。”
晋桓温《荐谯元彦表》:“昔臣奉役,有事西土,鲸鲵既悬,思宣大化,访诸故老,搜扬潜逸。”
宋洪迈《容斋三笔·亲除谏官》:“大臣当明扬,何为密荐?”
5.显扬;传播。
《易·夬》:“扬于王庭。”
孔颖达疏:“显然发扬决断之事于王者之庭,示公正而无私隐也。”
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:“不彰其功,不扬其声。”
高诱注:“彰、扬皆明也。”
明冯梦龙《古今谭概·越情》:“终不扬其过也。”
萧华《长征组歌·红军不怕远征难》:“铁流两万五千里,红军威名天下扬。”
6.称扬;称说。
《穀梁传·僖公元年》:“其不言齐侯何也?以其不足乎扬。”
范宁注:“救不及事,不足称扬。”
《荀子·不苟》:“君子崇人之德,扬人之美,非谄谀也。”
唐韩愈《顺宗实录三》:“以贞万国之心,以扬三善之德。”
7.掀播;簸散。
《楚辞·渔父》:“世人皆浊,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。”
《乐府诗集·鼓吹曲辞一·有所思》:“闻君有他心,拉杂摧烧之。摧烧之,当风扬其灰。”
赵树理《李有才板话》七:“老杨同志到场子里什么都通,拿起什么傢具来都会用,特别是好扬家,不只给老秦扬,也给那几家扬了一会。”
8.指声音高亢或提高。
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将上堂,声必扬。”
《晏子春秋·杂下五》:“东方之声薄,西方之声扬。”
《辽史·乐志》:“三音:天音扬,地音抑,人音中,皆有声无文。”
茅盾《秋收》一:“‘小宝!小宝!到阿爹这里来罢!’……老通宝扬着声叫了。”
9.炽烈;炽盛放光。
《诗·小雅·正月》:“燎之方扬,宁或灭之。”
郑玄笺:“燎之方盛之时,炎炽熛怒,宁有能灭息之者。”
《楚辞·天问》:“羲和之未扬,若华何光。”
王逸注:“羲和,日御也。言日未出之时,若木,何能有明赤之光华乎?”
10.发扬,继承。
《书·洛诰》:“以予小子,扬文武烈。”
《书·立政》:“以觐文王之耿光,以扬武王之大烈。”
王引之曰:“《雒诰》曰:‘以予小子,扬文武烈。’《立政》曰:‘以扬武王之大烈。’皆谓续前人之业也,犹言嗣守文武大训耳。”见《经义述闻·尔雅上》。
汉刘歆《移书让太常博士》:“今圣上德通神明,继统扬业,亦愍此文教错乱。”
南朝齐王屮《头陀寺碑文》:“于昭有齐,式扬洪烈。”
11.眉毛及其上下部分。
《诗·鄘风·君子偕老》:“子之清扬。”
孔颖达疏:“扬者眉上之美名,因名美目曰扬……既名眉为扬,目为清明,因谓眉之上、眉之下皆曰扬,目之上、目之下皆曰清。”
12.引申指容貌美丽。
宋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五:“唐大中初,卢携举进士,风貌不扬,语亦不正。”
清李渔《风筝误·闺哄》:“只是二娘生的那一箇,貌既不扬,性又顽劣。”
《收穫》1981年第1期:“别看其貌不扬,这个人还真不马虎!应该正眼见识见识。”
13.损伤。
《诗·鲁颂·泮水》:“烝烝皇皇,不吴不扬。”
毛传:“扬,伤也。”
马瑞辰通释:“扬、伤古音近。”
14.见“扬扬”。
15.钺。
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弓矢斯张,干戈戚扬,爰方启行。”
毛传:“扬,钺也。”
16.通“阳”。参见“扬休”。
17.古国名。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。
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虞、虢、焦、滑、霍、扬、韩、魏,皆姬姓也,晋以是大。”
杜预注:“八国皆晋所灭。
焦在陝县。
扬属平阳郡。”
清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·历代州域形势一》:“扬,今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东南十八里有扬城,古扬国。”
18.古九州之一。辖今之苏、皖、赣、浙、闽诸省。
汉王充《论衡·难岁》:“雍梁之间,青、兖、徐、扬之地,安得有太岁?”晋干宝《晋纪·总论》:“李辰、石冰倾之于荆扬,刘渊、王弥挠之于青冀。”
19.姓。
汉代有扬雄。
阅读:109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