揚
簡體揚字的筆畫:6畫;繁體揚字筆畫:12畫。
(揚,揚)
yáng
〡ㄤˊ
〔《廣韻》與章切,平陽,以。〕
1.飛起;飄揚。
《詩·小雅·沔水》:“鴥彼飛隼,載飛載揚。”
漢王逸《九思·逢尤》:“飄風起兮揚塵埃,走鬯罔兮乍東西。”
南朝宋鮑照《上潯陽還都道中》詩:“騰沙鬱黃霧,翻浪揚白鷗。”
元石德玉《曲江池》第三摺:“似這等揚風攪雪沒休時。”
張天翼《仇恨》:“黃土就在他們腳下揚了起來。”
2.舉起。
《儀禮·大射》:“左執弣,右執簫,南揚弓,命去侯。”
鄭玄註:“揚,猶舉也。”
唐韓愈《祭穆員外文》:“我轡在手,君揚其鑣。”
沈從文《從文自傳·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》:“這個小東西趕忙舞動細柄鐵錘,把鐵錘從身背後揚起,在身面前落下。”
3.仰。與“俯”相對。
《禮記·玉藻》:“進則揖之,退則揚之。”
孔穎達疏:“揚,仰也。卻退先遷行,則身微仰也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二八回:“薛蟠獨揚著臉,搖頭說:‘不好!’”
4.舉用;薦舉。
《書·堯典》:“明明揚側陋。”
孔傳:“堯知子不肖,有禪位之誌,故明舉明人在側陋者,廣求賢也。”
蔡沈集傳:“揚,舉也。”
晉桓溫《薦譙元彥表》:“昔臣奉役,有事西土,鯨鯢既懸,思宣大化,訪諸故老,搜揚潛逸。”
宋洪邁《容齋三筆·親除諫官》:“大臣當明揚,何為密薦?”
5.顯揚;傳播。
《易·夬》:“揚於王庭。”
孔穎達疏:“顯然發揚決斷之事於王者之庭,示公正而無私隱也。”
《淮南子·覽冥訓》:“不彰其功,不揚其聲。”
高誘註:“彰、揚皆明也。”
明馮夢龍《古今譚概·越情》:“終不揚其過也。”
蕭華《長征組歌·紅軍不怕遠征難》:“鐵流兩萬五千裏,紅軍威名天下揚。”
6.稱揚;稱說。
《穀梁傳·僖公元年》:“其不言齊侯何也?以其不足乎揚。”
範寧註:“救不及事,不足稱揚。”
《荀子·不茍》:“君子崇人之德,揚人之美,非諂諛也。”
唐韓愈《順宗實錄三》:“以貞萬國之心,以揚三善之德。”
7.掀播;簸散。
《楚辭·漁父》:“世人皆濁,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。”
《樂府詩集·鼓吹曲辭一·有所思》:“聞君有他心,拉雜摧燒之。摧燒之,當風揚其灰。”
趙樹理《李有才板話》七:“老楊同誌到場子裏什麽都通,拿起什麽傢具來都會用,特別是好揚家,不隻給老秦揚,也給那幾家揚了一會。”
8.指聲音高亢或提高。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將上堂,聲必揚。”
《晏子春秋·雜下五》:“東方之聲薄,西方之聲揚。”
《遼史·樂誌》:“三音:天音揚,地音抑,人音中,皆有聲無文。”
茅盾《秋收》一:“‘小寶!小寶!到阿爹這裏來罷!’……老通寶揚著聲叫了。”
9.熾烈;熾盛放光。
《詩·小雅·正月》:“燎之方揚,寧或滅之。”
鄭玄箋:“燎之方盛之時,炎熾熛怒,寧有能滅息之者。”
《楚辭·天問》:“羲和之未揚,若華何光。”
王逸註:“羲和,日禦也。言日未出之時,若木,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?”
10.發揚,繼承。
《書·洛誥》:“以予小子,揚文武烈。”
《書·立政》:“以覲文王之耿光,以揚武王之大烈。”
王引之曰:“《雒誥》曰:‘以予小子,揚文武烈。’《立政》曰:‘以揚武王之大烈。’皆謂續前人之業也,猶言嗣守文武大訓耳。”見《經義述聞·爾雅上》。
漢劉歆《移書讓太常博士》:“今聖上德通神明,繼統揚業,亦湣此文教錯亂。”
南朝齊王屮《頭陀寺碑文》:“於昭有齊,式揚洪烈。”
11.眉毛及其上下部分。
《詩·鄘風·君子偕老》:“子之清揚。”
孔穎達疏:“揚者眉上之美名,因名美目曰揚……既名眉為揚,目為清明,因謂眉之上、眉之下皆曰揚,目之上、目之下皆曰清。”
12.引申指容貌美麗。
宋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五:“唐大中初,盧攜舉進士,風貌不揚,語亦不正。”
清李漁《風箏誤·閨哄》:“隻是二娘生的那一箇,貌既不揚,性又頑劣。”
《收穫》1981年第1期:“別看其貌不揚,這個人還真不馬虎!應該正眼見識見識。”
13.損傷。
《詩·魯頌·泮水》:“烝烝皇皇,不吳不揚。”
毛傳:“揚,傷也。”
馬瑞辰通釋:“揚、傷古音近。”
14.見“揚揚”。
15.鉞。
《詩·大雅·公劉》:“弓矢斯張,幹戈戚揚,爰方啟行。”
毛傳:“揚,鉞也。”
16.通“陽”。參見“揚休”。
17.古國名。在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。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虞、虢、焦、滑、霍、揚、韓、魏,皆姬姓也,晉以是大。”
杜預註:“八國皆晉所滅。
焦在陝縣。
揚屬平陽郡。”
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·歷代州域形勢一》:“揚,今山西平陽府洪洞縣東南十八裏有揚城,古揚國。”
18.古九州之一。轄今之蘇、皖、贛、浙、閩諸省。
漢王充《論衡·難歲》:“雍梁之間,青、兗、徐、揚之地,安得有太歲?”晉幹寶《晉紀·總論》:“李辰、石冰傾之於荊揚,劉淵、王彌撓之於青冀。”
19.姓。
漢代有揚雄。
阅读:109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