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汉字/字典 > 遁

遁字的笔画:12画;

I

dùn

ㄉㄨㄣˋ

〔《广韵》徒困切,去慁,定。〕

〔《广韵》徒损切,上溷,定。〕

亦作“遯”。

1.迁移。

《说文·辵部》:“遁,迁也。”

徐锴繫传:“《尚书》殷高宗曰:‘既乃遁于荒野。’是迁于荒野也。”参见“遁思”。

2.逃亡;逃跑。

《书·微子》:“自靖,人自献于先王,我不顾行遯。”

蔡沉集传:“特去其位而逃遯于外耳。”

《左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:“诸侯救郑,楚师夜遁。”

《汉书·萧何传》:“汉王数失军遯去,何常兴关中卒,辄补缺。”

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二四回:“子华穴牆谋遁,郑伯杀之。”

清李渔《蜃中楼·献寿》:“黑漫漫云起阴阳溷,乱纷纷魃走魍魉遯。”

毛泽东《西江月·井冈山》词:“黄洋界上炮声隆,报道敌军宵遁。”

3.走;跑。

《吕氏春秋·高义》:“﹝子囊﹞不复于王而遁。”

高诱注:“遁,走也。”

宋叶适《长潭王公墓志铭》:“户曹葬于剡,剡之南,胡塍官塘西,上金西北小遁数十百里,大抵王氏家也。”

4.隐匿。

《楚辞·离骚》:“初既与余成言兮,后悔遁而有他。”

王逸注:“遁,隐也。”

南朝宋鲍照《从登香炉峰》诗:“高世伏音华,绵古遁精魄。”

5.隐避;隐居。

《汉书·王贡两龚鲍传赞》:“郭钦、蒋诩好遯不污,绝纪唐矣!”

《后汉书·郅恽传》:“﹝郅恽﹞遂繫须冬,会赦得出,乃与同郡郑敬南遁苍梧。”

李贤注:“遁,隐也。”

唐韩愈《复志赋》:“进既不获其志愿兮,退将遁而穷居。”

张昭汉《隐居》诗:“谨谢尘机遯海门,盈盈一水带孤村。”

鲁迅《两地书·致许广平十五》:“可惜众寡不敌,终被逼上午门,此后则遁入公园,避去近于‘带队’之厄。”

6.躲避;回避。

汉王褒《四子讲德论》:“是伯牙去锺期,而舜禹遁帝尧也。于是欲显名号、建功业,不亦难乎!”

7.放纵;淫逸。

《吕氏春秋·本生》:“世之贵富者,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,日夜求,幸而得之则遁焉。”

高诱注:“遁,流逸不能自禁也。”

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:“凡乱之所由生者,皆在流遁。”

高诱注:“流,放也。遁,逸也。”

南朝梁刘勰《文心凋龙·风骨》:“于是习华随侈,流遁忘反。”

严复《救亡决论》:“一及事功,则淫遁詖邪,生于其心,害于其政矣。”

8.失。

《吕氏春秋·报更》:“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?士其难知,唯博之为可,博则无所遁矣。”

高诱注:“遁,失也。”

《后汉书·刘平赵孝等传序》:“存器而忘本,乐之遁也;调器以和声,乐之成也。”

李贤注:“遁,失也。言盛饰锺虡之器而忘移风之本,是失乐之意也。”

宋叶适《厉君墓志铭》:“学惟远而闻无狭,师惟久而业弗遯,不淑其身不止。”

9.欺。

《管子·法禁》:“卑身杂处,隐行辟倚,侧入迎远,遁上而遁民者,圣王之禁也。”

尹知章注:“卑身杂处,所以遁上。隐行避倚,所以遁民。”

王念孙《读书杂志·管子三》:“遁上而遁民者:遁,欺也。言上欺君而下欺民也。

《广雅》曰:‘遁,欺也。’贾子《过秦篇》曰:‘姦伪并起而上下相遁。’《史记·酷吏传序》曰:‘姦伪萌起,其极也上下相遁。’皆谓上下相欺也。遁,字亦作遯。

《淮南·脩务篇》:‘审于形者,不可遯以状。’高注曰:‘遯,欺也。’”

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:“世莫不举贤,或以治,或以乱,非自遁,求同乎己者也。”

高诱注:“遁,欺。”

严复《原强》:“然其流弊之极,至于怀诈相欺,上下相遁,则忠孝之所存,转不若贵信果者之多也。”

II

qūn

ㄑㄩㄣ

〔《集韵》七伦切,平谆,清。〕

通“逡”。

见“遁巡”。

III

xún

ㄒㄩㄣˊ

通“巡”。

《汉书·隽不疑疏广等传赞》:“薛广德保县车之荣,平当逡遁有耻,彭宣见险而止,异乎‘苟患失之’者矣。”

颜师古注:“遁读与巡同。”

《汉书·叙传下》:“不疑肤敏,应变当理,辞霍不婚,逡遁致仕。”

颜师古注:“遁读与巡同。”

阅读:2091

●〖汉字〗遁(拼音版)

●〖汉字〗遁(繁體版)

⇚前一个汉字:遂

⇛后一个汉字:逿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