遁
遁字的筆畫:12畫;
I
dùn
ㄉㄨㄣˋ
〔《廣韻》徒困切,去慁,定。〕
〔《廣韻》徒損切,上混,定。〕
亦作“遯”。
1.遷移。
《說文·辵部》:“遁,遷也。”
徐鍇繫傳:“《尚書》殷高宗曰:‘既乃遁於荒野。’是遷於荒野也。”參見“遁思”。
2.逃亡;逃跑。
《書·微子》:“自靖,人自獻於先王,我不顧行遯。”
蔡沈集傳:“特去其位而逃遯於外耳。”
《左傳·莊公二十八年》:“諸侯救鄭,楚師夜遁。”
《漢書·蕭何傳》:“漢王數失軍遯去,何常興關中卒,輒補缺。”
《東周列國誌》第二四回:“子華穴牆謀遁,鄭伯殺之。”
清李漁《蜃中樓·獻壽》:“黑漫漫雲起陰陽混,亂紛紛魃走魍魎遯。”
毛澤東《西江月·井岡山》詞:“黃洋界上炮聲隆,報道敵軍宵遁。”
3.走;跑。
《呂氏春秋·高義》:“﹝子囊﹞不復於王而遁。”
高誘註:“遁,走也。”
宋葉適《長潭王公墓誌銘》:“戶曹葬於剡,剡之南,胡塍官塘西,上金西北小遁數十百裏,大抵王氏家也。”
4.隱匿。
《楚辭·離騷》:“初既與余成言兮,後悔遁而有他。”
王逸註:“遁,隱也。”
南朝宋鮑照《從登香爐峰》詩:“高世伏音華,綿古遁精魄。”
5.隱避;隱居。
《漢書·王貢兩龔鮑傳贊》:“郭欽、蔣詡好遯不汙,絕紀唐矣!”
《後漢書·郅惲傳》:“﹝郅惲﹞遂繫須冬,會赦得出,乃與同郡鄭敬南遁蒼梧。”
李賢註:“遁,隱也。”
唐韓愈《復誌賦》:“進既不獲其誌願兮,退將遁而窮居。”
張昭漢《隱居》詩:“謹謝塵機遯海門,盈盈一水帶孤村。”
魯迅《兩地書·致許廣平十五》:“可惜眾寡不敵,終被逼上午門,此後則遁入公園,避去近於‘帶隊’之厄。”
6.躲避;回避。
漢王褒《四子講德論》:“是伯牙去鍾期,而舜禹遁帝堯也。於是欲顯名號、建功業,不亦難乎!”
7.放縱;淫逸。
《呂氏春秋·本生》:“世之貴富者,其於聲色滋味也多惑者,日夜求,幸而得之則遁焉。”
高誘註:“遁,流逸不能自禁也。”
《淮南子·本經訓》:“凡亂之所由生者,皆在流遁。”
高誘註:“流,放也。遁,逸也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風骨》:“於是習華隨侈,流遁忘反。”
嚴復《救亡決論》:“一及事功,則淫遁詖邪,生於其心,害於其政矣。”
8.失。
《呂氏春秋·報更》:“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?士其難知,唯博之為可,博則無所遁矣。”
高誘註:“遁,失也。”
《後漢書·劉平趙孝等傳序》:“存器而忘本,樂之遁也;調器以和聲,樂之成也。”
李賢註:“遁,失也。言盛飾鍾虡之器而忘移風之本,是失樂之意也。”
宋葉適《厲君墓誌銘》:“學惟遠而聞無狹,師惟久而業弗遯,不淑其身不止。”
9.欺。
《管子·法禁》:“卑身雜處,隱行辟倚,側入迎遠,遁上而遁民者,聖王之禁也。”
尹知章註:“卑身雜處,所以遁上。隱行避倚,所以遁民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管子三》:“遁上而遁民者:遁,欺也。言上欺君而下欺民也。
《廣雅》曰:‘遁,欺也。’賈子《過秦篇》曰:‘姦偽並起而上下相遁。’《史記·酷吏傳序》曰:‘姦偽萌起,其極也上下相遁。’皆謂上下相欺也。遁,字亦作遯。
《淮南·脩務篇》:‘審於形者,不可遯以狀。’高註曰:‘遯,欺也。’”
《淮南子·繆稱訓》:“世莫不舉賢,或以治,或以亂,非自遁,求同乎己者也。”
高誘註:“遁,欺。”
嚴復《原強》:“然其流弊之極,至於懷詐相欺,上下相遁,則忠孝之所存,轉不若貴信果者之多也。”
II
qūn
ㄑㄩㄣ
〔《集韻》七倫切,平諄,清。〕
通“逡”。
見“遁巡”。
III
xún
ㄒㄩㄣˊ
通“巡”。
《漢書·雋不疑疏廣等傳贊》:“薛廣德保縣車之榮,平當逡遁有恥,彭宣見險而止,異乎‘茍患失之’者矣。”
顏師古註:“遁讀與巡同。”
《漢書·敘傳下》:“不疑膚敏,應變當理,辭霍不婚,逡遁致仕。”
顏師古註:“遁讀與巡同。”
阅读:209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