蟄
简体蛰字的笔画:12画;繁體蟄字筆畫:17畫。
(蛰,蛰)
zhé
ㄓㄜˊ
〔《广韵》直立切,入缉,澄。〕
1.动物冬眠,潜伏起来不食不动。
《易·繫辞下》:“龙蛇之蛰,以存身也。”
虞翻注:“蛰,潜藏也。”
晋干宝《搜神记》卷十二:“虫土闭而蛰,鱼渊潜而处。”
宋梅尧臣《蜜》诗:“天寒百虫蛰,割房霜在匕。”
清黄鷟来《送田月枢归隐王屋》诗:“矫举鸿已冥,凝寒龙渐蛰。”
2.冬季藏伏起来的动物。
《史记·曆书》:“昔自在古,曆建正作于孟春。于时冰泮发蛰,百草奋兴,秭鳺先滜。”
汉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既春游以发生,启诸蛰于潜户。”
宋王禹偁《春居杂兴》诗:“一夜春雷百蛰空,山家离落起蛇虫。”
清魏源《默觚下·治篇九》:“闻风而兴,向化而奋,如蛰启于春霆。”
3.比喻人隐藏不出。
南朝梁刘勰《文心凋龙·指瑕》:“武帝诔云:尊灵永蛰。
明帝颂云:圣体浮轻。”
李劼人《死水微澜》第五部分十三:“天气热起来了,不能一天到晚蛰在那小屋里。”
4.崩塌。参见“蛰陷”、“蛰裂”。
5.见“蛰蛰”。
阅读:124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