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汉字/字典 > 賁

简体贲字的笔画:9画;繁體賁字筆畫:12畫。

(贲,贲)

I

ㄅ〡ˋ

〔《广韵》彼义切,去寘,帮。〕

1.文饰;装饰。

《易·贲》:“贲其趾,舍车而徒。”

高亨注:“‘贲其趾’者,谓文其足也。”

《书·汤诰》:“天命弗僭,贲若草木。”

孔传:“贲,饰也。”

元郝经《丰县汉祖庙碑》:“有所废缺,辄为增贲,故常焕若一新。”

2.华美光彩貌。

《易·贲》:“九三:贲如濡如,永贞吉。”

孔颖达疏:“贲如,华饰之貌。”

《书·盘庚下》:“各非敢违卜,用宏兹贲。”

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尚书上》:“家大人曰:贲,读如《易·贲卦》之贲。

《广雅》曰:贲,美也。‘用宏兹贲’,言用大此美绩也。”

3.《易》六十四卦之一。离下艮上。

《易·贲》:“贲。亨。小利有攸往。”

高亨注:“贲,卦名也。亨,即享字。古人举行享祀,曾筮遇此卦,故记之曰亨。”

《吕氏春秋·壹行》:“孔子卜,得《贲》。”

《晋书·江逌传》:“致饰则素,故《贲》返于《剥》。”

4.通“斑”。色杂斑驳貌。

《吕氏春秋·壹行》:“孔子卜,得《贲》。

孔子曰‘不吉。’子贡曰:‘夫贲亦好矣,何谓不吉乎?’孔子曰:‘夫白而白,黑而黑,夫贲又何好乎?’”高诱注:“贲,色不纯也。”

陈奇猷校释:“贲、斑音近通假……贲非本质之正色,故高以色不纯为训。”

清李赓芸《炳烛编·贲》:“盖贲,固色之不一者,故亦读为斑。”

II

fén

ㄈㄣˊ

〔《广韵》符分切,平文,奉。〕

1.大。参见“贲庸”、“贲鼓”。

2.三足龟。参见“贲龟”。

3.通“坟”。典籍;简策。

4.参见“贲彘”。

III

bēn

ㄅㄣ

〔《广韵》博昆切,平魂,帮。〕

1.通“奔”。奔走。

《书·牧誓序》:“武王戎车三百两,虎贲三百人。”

孔颖达疏:“虎贲为勇士称也。若虎之奔走逐兽,言其勐也。”

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卫士、旅贲。”

颜师古注:“贲与奔同。言为奔走之任也。”

《宋书·百官志下》:“虎贲旧作虎奔,言如虎之奔走也。

王莽辅政,以古有勇士孟贲,故以奔为贲。”

2.引申为勇。参见“贲士”。

3.通“奔”。星之一种,参见“贲星”。

4.横隔膜。

《素问·缪刺论》:“无故善怒,气上走贲上。”

林亿等校正引杨玄操曰:“贲,鬲也。是气上走鬲上也。”

《灵枢经·本藏》:“肺下则居贲迫肺,善胁下痛。”

IV

fèn

ㄈㄣˋ

〔《集韵》父吻切,上吻,奉。〕

1.通“愤”。怒气。

《礼记·乐记》:“粗厉、勐起、奋末、广贲之音作,而民刚毅。”

郑玄注:“贲读为愤,愤,怒气充实也。”

2.通“坟”。隆起。

《穀梁传·僖公十年》:“覆酒于地而地贲。”

范宁注:“贲,沸起也。”

《灵枢经·邪气藏府病形》:“脉大者,尺之皮肤亦贲而起。”

唐王勃《晚秋游武担山寺序》:“虽珠衣玉匣,下贲穷泉;而广岫长林,终成胜境。”

V

ㄌㄨˋ

〔《集韵》力竹切,入屋,来。〕

见“贲浑”。

VI

pān

ㄆㄢ

〔《集韵》孚袁切,平元,敷。〕

见“贲禺”。

VII

féi

ㄈㄟˊ

〔《广韵》符非切,平微,奉。〕

〔《广韵》博昆切,平魂,帮。〕

〔《广韵》彼义切,去寘,帮。〕

姓。

《史记·黥布列传》:“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。”

司马贞索隐:“贲音肥,人姓也。”

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上》:“董宪将贲休以兰陵城降。”

李贤注:“《前书》曰贲赫。贲音肥,今姓作奔音。”

VIII

fèn

ㄈㄣˋ

〔《集韵》方问切,去问,非。〕

“奔”的被通假字。

1.通“偾”。覆败。参见“贲军”。

2.通“奋”。振起。参见“贲信”。

3.通“奋”。发抒;显露。

《荀子·尧问》:“忠诚盛于内,贲于外,形于四海。”

梁启雄释引刘师培曰:“贲、偾古通,偾、奋亦古通。

《广雅》训奋为‘动’,又训为‘舒’。

《史记集解》训奋为‘发’。则‘贲于外’者,即发舒于外之义也。”

宋徐梦莘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六:“庶以伸久郁之公议,贲不朽之馀光。”

阅读:1387

●〖汉字〗賁(拼音版)

●〖汉字〗賁(繁體版)

⇚前一个汉字:賂

⇛后一个汉字:賀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