賁
簡體賁字的筆畫:9畫;繁體賁字筆畫:12畫。
(賁,賁)
I
bì
ㄅ〡ˋ
〔《廣韻》彼義切,去寘,幫。〕
1.文飾;裝飾。
《易·賁》:“賁其趾,舍車而徒。”
高亨註:“‘賁其趾’者,謂文其足也。”
《書·湯誥》:“天命弗僭,賁若草木。”
孔傳:“賁,飾也。”
元郝經《豐縣漢祖廟碑》:“有所廢缺,輒為增賁,故常煥若一新。”
2.華美光彩貌。
《易·賁》:“九三:賁如濡如,永貞吉。”
孔穎達疏:“賁如,華飾之貌。”
《書·盤庚下》:“各非敢違蔔,用宏茲賁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尚書上》:“家大人曰:賁,讀如《易·賁卦》之賁。
《廣雅》曰:賁,美也。‘用宏茲賁’,言用大此美績也。”
3.《易》六十四卦之一。離下艮上。
《易·賁》:“賁。亨。小利有攸往。”
高亨註:“賁,卦名也。亨,即享字。古人舉行享祀,曾筮遇此卦,故記之曰亨。”
《呂氏春秋·壹行》:“孔子蔔,得《賁》。”
《晉書·江逌傳》:“致飾則素,故《賁》返於《剝》。”
4.通“斑”。色雜斑駁貌。
《呂氏春秋·壹行》:“孔子蔔,得《賁》。
孔子曰‘不吉。’子貢曰:‘夫賁亦好矣,何謂不吉乎?’孔子曰:‘夫白而白,黑而黑,夫賁又何好乎?’”高誘註:“賁,色不純也。”
陳奇猷校釋:“賁、斑音近通假……賁非本質之正色,故高以色不純為訓。”
清李賡蕓《炳燭編·賁》:“蓋賁,固色之不一者,故亦讀為斑。”
II
fén
ㄈㄣˊ
〔《廣韻》符分切,平文,奉。〕
1.大。參見“賁庸”、“賁鼓”。
2.三足龜。參見“賁龜”。
3.通“墳”。典籍;簡策。
4.參見“賁彘”。
III
bēn
ㄅㄣ
〔《廣韻》博昆切,平魂,幫。〕
1.通“奔”。奔走。
《書·牧誓序》:“武王戎車三百兩,虎賁三百人。”
孔穎達疏:“虎賁為勇士稱也。若虎之奔走逐獸,言其猛也。”
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衛士、旅賁。”
顏師古註:“賁與奔同。言為奔走之任也。”
《宋書·百官誌下》:“虎賁舊作虎奔,言如虎之奔走也。
王莽輔政,以古有勇士孟賁,故以奔為賁。”
2.引申為勇。參見“賁士”。
3.通“奔”。星之一種,參見“賁星”。
4.橫隔膜。
《素問·繆刺論》:“無故善怒,氣上走賁上。”
林億等校正引楊玄操曰:“賁,鬲也。是氣上走鬲上也。”
《靈樞經·本藏》:“肺下則居賁迫肺,善脅下痛。”
IV
fèn
ㄈㄣˋ
〔《集韻》父吻切,上吻,奉。〕
1.通“憤”。怒氣。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粗厲、猛起、奮末、廣賁之音作,而民剛毅。”
鄭玄註:“賁讀為憤,憤,怒氣充實也。”
2.通“墳”。隆起。
《穀梁傳·僖公十年》:“覆酒於地而地賁。”
範寧註:“賁,沸起也。”
《靈樞經·邪氣藏府病形》:“脈大者,尺之皮膚亦賁而起。”
唐王勃《晚秋遊武擔山寺序》:“雖珠衣玉匣,下賁窮泉;而廣岫長林,終成勝境。”
V
lù
ㄌㄨˋ
〔《集韻》力竹切,入屋,來。〕
見“賁渾”。
VI
pān
ㄆㄢ
〔《集韻》孚袁切,平元,敷。〕
見“賁禺”。
VII
féi
ㄈㄟˊ
〔《廣韻》符非切,平微,奉。〕
〔《廣韻》博昆切,平魂,幫。〕
〔《廣韻》彼義切,去寘,幫。〕
姓。
《史記·黥布列傳》:“醫家與中大夫賁赫對門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賁音肥,人姓也。”
《後漢書·光武帝紀上》:“董憲將賁休以蘭陵城降。”
李賢註:“《前書》曰賁赫。賁音肥,今姓作奔音。”
VIII
fèn
ㄈㄣˋ
〔《集韻》方問切,去問,非。〕
“奔”的被通假字。
1.通“僨”。覆敗。參見“賁軍”。
2.通“奮”。振起。參見“賁信”。
3.通“奮”。發抒;顯露。
《荀子·堯問》:“忠誠盛於內,賁於外,形於四海。”
梁啟雄釋引劉師培曰:“賁、僨古通,僨、奮亦古通。
《廣雅》訓奮為‘動’,又訓為‘舒’。
《史記集解》訓奮為‘發’。則‘賁於外’者,即發舒於外之義也。”
宋徐夢莘《三朝北盟會編》卷六:“庶以伸久郁之公議,賁不朽之餘光。”
阅读:138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