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
简体数字的笔画:13画;繁體數字筆畫:15畫。
(数,数)
I
shù
ㄕㄨˋ
〔《广韵》色句切,去遇,生。〕
1.数目;数量。
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:“公问羽数于众仲。”
《汉书·律曆志上》:“数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万也。”
《宋史·选举志三》:“文理通为合格,不限其数。”
陆俊超《惊涛骇浪万里行》:“他曾经数以百计地跟我这么说。”
2.引申为年数、岁数。
《吕氏春秋·尽数》:“长也者,非短而续之也,毕其数也。”
高诱注:“尽其长久之数。”
3.底细。
赵树理《李家庄的变迁》十六:“平常过日子,从前吃是甚穿是甚,如今比从前好了多少?咱们也不用自己夸,各人心里都有个数。”
峻青《海啸》第三章:“这一切,他心里都没有数。”
4.犹几。表示不定的少数。
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:“﹝汲黯﹞为右内史数岁,官事不废。”
宋苏辙《龙川别志》卷下:“不数日,诵寺中所有经殆遍,遂去,不知所在。”
杨朔《前进·钢铁的大军》:“这里以数十辆美国的战防炮为前导。”
5.算术,数学。古代六艺之一。
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三曰六艺: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”
严复《原强》:“名数力炙﹝质﹞四者之学已治矣。”
6.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数学概念。如:自然数、整数、有理数、无理数、实数、複数、质数等。
7.一种语法范畴,表示名词或代词所指事物的数量。如:英语名词有单、复两种数。
8.道数,方法。
《商君书·算地》:“故为国之数,务在垦草。”
《荀子·正论》:“﹝桀纣﹞身死国亡……是不容妻子之数也。”
王先谦集解引王念孙曰:“数犹道也。”
唐元稹《沂国公魏博德政碑铭》:“帝命弘正,予言是听。理乱有数,其道甚明。”
9.技艺;技巧。
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今夫弈之为数,小数也。”
赵岐注:“数,技也。”
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夫临江而钓,旷日而不能盈罗,虽有钩箴芒距,微纶芳饵,加之以詹何、娟嬛之数,犹不能与网罟争得也。”
高诱注:“数,术也。”
南朝梁刘勰《文心凋龙·总术》:“数逢其极,机入其巧。”
清戴名世《〈倪生诗〉序》:“余笑曰:‘序则不难为也,但诗之为数,小数也;学之,岂必待十年而后成耶?’”
10.策略;权术。
《管子·小问》:“夫诛暴禁非而赦无罪者,必有战胜之器,攻取之数。”
汉王充《论衡·答佞》:“以计求便,以数取利。”
《后汉书·南匈奴传》:“交接得其情,则却敌折衡;应对入其数,则反为轻欺。”
《续资治通鉴·宋宁宗庆元元年》:“金主曰:‘何为多数?’万公曰:‘崇浩微似迎合。’金主曰:‘卿言是也。’”
11.曆数。
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数法日月星辰,敬授民时。”
司马贞索隐:“《尚书》作‘曆象日月’,则此言‘数法’,是训‘曆象’二字,谓命羲和以曆数之法观察日月星辰之早晚。”
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:“苌宏,周室之执数者也。”
高诱注:“数,曆术也。”
12.特指方术,如占卜之类。
《楚辞·卜居》:“数有所不逮,神有所不通。”
金王若虚《焚驴志》:“﹝镇阳帅﹞督下祈雨甚急,厌禳小数,靡不为之。”
清俞樾《春在堂随笔》卷三:“乃歎人生世间,事皆前定,精于数者,固能前知也。”
13.规律;必然性。
《后汉书·邓寇传论》:“汉世外戚,自东、西京十有馀族,非徒豪横盈极,自取灾故,必于贻衅后主,以至颠败者,其数有可言焉。”
李贤注:“数犹理也。”
唐刘禹锡《天论中》:“夫物之合并,必有数存乎其间焉。”
14.道理。
《韩非子·孤愤》:“夫以疏远与近爱信争,其数不胜也。”
王先慎集解:“数,理也。”
唐皮日休《〈春秋〉决疑》之九:“若扬子之草《玄》,其数则《易》,其文则《玄》是也。”
15.天命;命运。
《后汉书·郑太荀彧等传论》:“及阻董昭之议,以致非命,岂数也夫!”唐柳宗元《非国语上·灭密》:“康公之母诚贤耶?则宜以淫荒失度命其子,焉用惧之以数。”
《花月痕》第五回:“老尼道:‘居士请了,数虽前定,人定却也胜天,只看居士本领罢!’”王任叔《疲惫者》:“这都是数该如此,所以我总饿也饿不死的。”
16.法制。
《管子·任法》:“圣君任法而不任智,任数而不任说。”
《韩非子·制分》:“夫治法之至明者,任数不任人。”
陈奇猷集释:“本篇数字用为法字之义。”
17.顺序;次序。
《逸周书·大聚》:“复亡解辱,削赦轻重,皆有数。”
朱右曾校释:“数,等差也。”
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其数则始乎诵经,终乎读《礼》。”
宋王安石《洪范传》:“自天一至于天五,五行之生数也。”
18.引申为等级。
宋王安石《上宋相公书》:“自去吏属之籍,以至今日,虽尝获侍燕语,然不能自同众人之数也。”
19.礼数;仪节。
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:“今嬖宠之丧,不敢择位,而数于守适。”
杨伯峻注:“数,礼数也。”
《文选·应贞〈晋武帝华林园集〉诗》:“贻宴好会,不常厥数。”
李善注:“数犹礼也。”
20.指星象的度数。
《孙子·火攻》:“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,以数守之。”
张预注:“推四星(箕、壁、翼、轸)之度数,知风起之日,则严备守之。”
II
sh·
ㄕㄨˇ
〔《广韵》所矩切,上麌,生。〕
1.计算;查点。
《周礼·地官·廪人》:“以岁之上下数邦用,以知足否,以诏穀用,以治年之凶丰。”
郑玄注:“数,犹计也。”
南朝梁刘勰《文心凋龙·谐隐》:“尤而效之,盖以百数。”
刘半农《一个小农家的暮》诗:“他们数,他们唱:‘地上人多心不平,天上星多月不亮。’”
2.算在数内。
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庐江水》:“庐山,彭泽之山也。虽非五岳之数,穹隆嵯峨,实峻极之名山也。”
唐李德裕《次柳氏旧闻》:“有陷在贼中者,为禄山所胁从,而黄幡绰同在其数。”
宋苏辙《龙川别志》卷下:“﹝英宗﹞或言幼时父兄不以为子弟数。”
3.谓比较起来最突出。
唐杜甫《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》诗:“国初已来画鞍马,神妙独数江都王。”
赵树理《登记》:“我看三个里头,就还数人家小飞蛾这一个标致!”
4.亚于;次于。
宋苏轼《谢赐御书诗表》:“文不数于游夏,书已逼于锺王。”
清二石生《十洲春语》卷上:“能作新髻,倭堕慵来,九鬟百合,金翘翠珥,约其槃珊,正不数汉宫十二谱也。”
5.数说,一件一件地说。
《礼记·儒行》:“遽数之,不能终其物;悉数之,乃留,更僕,未可终也。”
孔颖达疏:“数,说也。”
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?”唐柳宗元《非国语上·晋孙周》:“单子数晋周之德十一。”
儒林外史《第六回》:“﹝赵氏﹞数了又哭,哭了又数。”
6.数落;责备。
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,而乘轩者三百人也。”
杨伯峻注:“‘数之’云云,数其罪也。”
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珊瑚》:“王傲不相下,反数其恶。”
欧阳山《柳暗花明》一○二:“胡杏觉着很奇怪,按照周炳的为人,他这个时候应该跳起来,大骂陈家,大骂写信来的人,数他们的罪恶。”
7.称道。
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不足数于大君子之前。”
王先谦集解:“《仲尼》篇两云‘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’……称、数义同。”
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:“自是之后,为侠者极众,敖而无足数者。”
《后汉书·文苑传下·祢衡》:“馀子碌碌,莫足数也。”
8.分辨;详察。
《诗·小雅·巧言》:“往来行言,心焉数之。”
朱熹集传:“数,辨也。”
《荀子·非相》:“欲观千岁,则数今日;欲知亿万,则审一二。”
宋辛弃疾《新荷叶·再和赵德庄韵》词:“细数从前,不应诗酒皆非。”
III
shuò
ㄕㄨㄛˋ
〔《广韵》所角切,入觉,生。〕
1.屡次。
《孙子·行军》:“屡赏者窘也;数罚者困也。”
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,近人犬,数惊恐之。”
唐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:“其下魏晋氏,鸣者不及于古,然亦未尝绝也;就其善者,其声清以浮,其节数以急。”
清葆光子《物妖志·柳》:“赵家乔木为庸材辈蠹蚀也数矣。”
2.亲密;亲近。
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,国之材人无不事也。”
杜预注:“数,不疏。”
明方孝孺《王处士墓表》:“二兄蚤卒,抚从子如子,无爱憎、厚薄、疏数。”
3.通“速”。快。
《礼记·曾子问》:“不知其已之迟数,则岂如行哉!”郑玄注:“数读为速。”
《韩非子·难二》:“简子投枹曰:‘乌乎!吾之士数弊也。’”陈奇猷集释:“《吕氏春秋·贵直篇》‘数弊’作‘速弊’……此文‘数’当即‘遫’之同音通假字。
《说文》速乃速之籀文,则速、速同字。”
元房皞《寄段诚之》诗:“多语数穷深可戒,虚名无用不宜贪。”
4.中医学术语。指脉搏频率高,每分钟在九十次以上。
汉张仲景《伤寒论·辨脉法》:“其脉浮而数。”
《西游记》第十回:“皇上脉气不正,虚而又数,狂言见鬼。”
《老残游记》第三回:“两手脉沉数而弦,是火被寒逼住,不得出来,所以越过越重。”
IV
cù
ㄘㄨˋ
〔《集韵》趋玉切,入烛,清。〕
1.细密;稠密。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。”
赵岐注:“数罟,密网也。”
《吕氏春秋·辩土》:“慎其种,勿使数,亦无使疏。”
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地名虽小,然而田舍庐庑之数,曾无所刍牧。”
唐柳宗元《小石城山记》:“其疏数偃仰,类智者所设施也。”
明何景明《何子内篇》之十四:“纲弛曰缓,目数曰急。”
2.细小。参见“数目”。
阅读:129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