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汉字/字典 > 剝

简体剥字的笔画:10画;繁體剝字筆畫:10畫。

(剥,剥)

I

ㄅㄛ

1.裂;撕裂。

《墨子·非攻下》:“夫取天之人,以攻天之邑,此刺杀天民,剥振神之位。”

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。”

杜预注:“鏚,斧也。柲,柄也。破圭玉以饰斧柄。”

2.削。

《诗·小雅·信南山》:“中田有庐,疆埸有瓜,是剥是菹,献之皇祖。”

郑玄笺:“剥削淹渍以为菹。”

3.去掉外皮。

《诗·小雅·楚茨》:“絜尔牛羊,以往烝尝,或剥或亨(烹),或肆或将。”

朱熹注:“剥,解剥其皮也。”

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种梅杏》:“取梅极大者,剥皮阴乾,勿令得风。”

《红楼梦》第十九回:“袭人便忙笑说道:‘原来留的是这个……他吃了倒好,搁在这里白遭塌了。我只想风乾栗子吃,你替我剥栗子,我去铺炕。’”丁玲《韦护》第二章:“她装着没有看见,去剥一个顶大的橘子的皮。”

4.引申为扒去外层物。

宋洪迈《容斋四笔·鄂州南楼磨崖》:“庆元元年,鄂州修南楼,剥土有大石露于外,奇崛可观。”

5.脱落;侵蚀。

汉王充《论衡·雷虚》:“当冶工之消铁也,以土为形,燥则铁下,不则跃溢而射。射中人身,则皮肤灼剥。”

唐韩愈《枯树》诗:“腹穿人可过,皮剥蚁还寻。”

宋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四:“汉隶岁久,风雨剥蚀,故其字无复锋鋩。”

浩然《艳阳天》第一○一章:“﹝马志德﹞从高高的柜橱上,把一只剥了漆皮的小箱子搬下来。”

6.盘剥;掠夺。

《新唐书·裴延龄传》:“延龄资苛刻,又劫于利,专剥下附上,肆骋谲怪。”

《初刻拍桉惊奇》卷四:“世间有做将帅,只剥军饷,不勤武事,败坏封疆的。”

清无名氏《固山贝子平浙纪略》:“初掠富室,继剥穷民。”

7.罢免,革除。

元白朴《梧桐雨》第三摺:“把他剥了官职,贬做穷民。”

元郑廷玉《金凤钗》第一摺:“纔蒙雨露剥官职,依旧中原一布衣。”

8.伤害。

《书·泰誓中》:“剥丧元良,贼虐谏辅。”

孔传:“剥,伤害也。”

汉陈琳《为袁绍檄豫州》:“割剥元元,残贤害善。”

9.谓生硬套用别人作品的形式。

唐刘肃《大唐新语·谐谑》:“有枣强尉张怀庆,好偷名士文章……人谓之谚曰:‘活剥王昌龄,生吞郭正一。’”鲁迅《二心集·上海文艺之一瞥》:“叶先生的画是从英国的毕亚兹莱剥来的。”

鲁迅《伪自由书·崇实》:“费话不如少说,只剥崔颢《黄鹤楼》诗以吊之。”

10.《易》卦名。全卦六爻,仅一条阳爻在上,而五条阴爻在下,阴气盛,阳气衰,象徵小人得势,君子不利。后谓时运不利为剥。

宋叶适《贺龚参政》:“然物之萃者势必升,阴之剥者阳必复。”

明张煌言《上鲁国主启》:“或者剥极而复,天意有归。故虏亦厚其毒而速之亡也。但中华正统,岂可久虚。”

《续资治通鉴·宋孝宗乾道七年》:“天地之心,生生不穷,故阴极于剥则复。”

11.衰微;减少。

唐卢藏用《〈右拾遗陈子昂文集〉序》:“聪明精粹而沦剥,贪饕桀骜而显荣。”

宋范仲淹《张公神道碑》:“然公之使东南也,鹾利方剥。”

12.裸露。

《晋书·苏峻传》:“裸剥士女,皆以坏席苫草自鄣,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。”

13.象声词。参见“剥剥”、“剥啄”。

14.通“驳”。评断,驳斥。

唐皮日休《〈文薮〉序》:“其馀碑、铭、讚、颂、论、议、书、序,皆上剥远非,下补近失,非空言也。”

《扬州评话选·通天河》:“孙大圣听见,心内好笑,呆子横吹老牛,妖怪带点伤,何尝死掉。

大圣也不剥他的谎,吃点夜餐,大家睡觉。”

15.通“驳”。用船分载转运货物。

宋王辟之《渑水燕谈录·谈谑》:“一日,有米纲至八百里村,水浅当剥(载),府檄张往督之。”

明萧良榦《拙斋十议·优恤船户议》:“看得运军浅船,先因不准起剥,未免赔累兼有稽延。今蒙宽恤,许令官剥,无容复议矣。”

II

ㄆㄨ

通“扑”。

击,打。

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:“八月剥枣,十月穫稻。”

郑玄笺:“剥,击也。”

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,实熟则剥,剥则辱,大枝折,小枝泄,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。”

宋梅尧臣《和寿州宋待制》之五:“有木皆剥实,何草不陈根。”

阅读:1882

标签: 梧桐 植物

●〖汉字〗剝(拼音版)

●〖汉字〗剝(繁體版)

⇚前一个汉字:剞

⇛后一个汉字:剜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