剝
簡體剝字的筆畫:10畫;繁體剝字筆畫:10畫。
(剝,剝)
I
bō
ㄅㄛ
1.裂;撕裂。
《墨子·非攻下》:“夫取天之人,以攻天之邑,此刺殺天民,剝振神之位。”
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君王命剝圭以為鏚柲。”
杜預註:“鏚,斧也。柲,柄也。破圭玉以飾斧柄。”
2.削。
《詩·小雅·信南山》:“中田有廬,疆埸有瓜,是剝是菹,獻之皇祖。”
鄭玄箋:“剝削淹漬以為菹。”
3.去掉外皮。
《詩·小雅·楚茨》:“絜爾牛羊,以往烝嘗,或剝或亨(烹),或肆或將。”
朱熹註:“剝,解剝其皮也。”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種梅杏》:“取梅極大者,剝皮陰乾,勿令得風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十九回:“襲人便忙笑說道:‘原來留的是這個……他吃了倒好,擱在這裏白遭塌了。我隻想風乾栗子吃,你替我剝栗子,我去鋪炕。’”丁玲《韋護》第二章:“她裝著沒有看見,去剝一個頂大的橘子的皮。”
4.引申為扒去外層物。
宋洪邁《容齋四筆·鄂州南樓磨崖》:“慶元元年,鄂州修南樓,剝土有大石露於外,奇崛可觀。”
5.脫落;侵蝕。
漢王充《論衡·雷虛》:“當冶工之消鐵也,以土為形,燥則鐵下,不則躍溢而射。射中人身,則皮膚灼剝。”
唐韓愈《枯樹》詩:“腹穿人可過,皮剝蟻還尋。”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四:“漢隸歲久,風雨剝蝕,故其字無復鋒鋩。”
浩然《艷陽天》第一○一章:“﹝馬誌德﹞從高高的櫃櫥上,把一隻剝了漆皮的小箱子搬下來。”
6.盤剝;掠奪。
《新唐書·裴延齡傳》:“延齡資苛刻,又劫於利,專剝下附上,肆騁譎怪。”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四:“世間有做將帥,隻剝軍餉,不勤武事,敗壞封疆的。”
清無名氏《固山貝子平浙紀略》:“初掠富室,繼剝窮民。”
7.罷免,革除。
元白樸《梧桐雨》第三摺:“把他剝了官職,貶做窮民。”
元鄭廷玉《金鳳釵》第一摺:“纔蒙雨露剝官職,依舊中原一布衣。”
8.傷害。
《書·泰誓中》:“剝喪元良,賊虐諫輔。”
孔傳:“剝,傷害也。”
漢陳琳《為袁紹檄豫州》:“割剝元元,殘賢害善。”
9.謂生硬套用別人作品的形式。
唐劉肅《大唐新語·諧謔》:“有棗強尉張懷慶,好偷名士文章……人謂之諺曰:‘活剝王昌齡,生吞郭正一。’”魯迅《二心集·上海文藝之一瞥》:“葉先生的畫是從英國的畢亞茲萊剝來的。”
魯迅《偽自由書·崇實》:“費話不如少說,隻剝崔顥《黃鶴樓》詩以吊之。”
10.《易》卦名。全卦六爻,僅一條陽爻在上,而五條陰爻在下,陰氣盛,陽氣衰,象徵小人得勢,君子不利。後謂時運不利為剝。
宋葉適《賀龔參政》:“然物之萃者勢必升,陰之剝者陽必復。”
明張煌言《上魯國主啟》:“或者剝極而復,天意有歸。故虜亦厚其毒而速之亡也。但中華正統,豈可久虛。”
《續資治通鑒·宋孝宗乾道七年》:“天地之心,生生不窮,故陰極於剝則復。”
11.衰微;減少。
唐盧藏用《〈右拾遺陳子昂文集〉序》:“聰明精粹而淪剝,貪饕桀驁而顯榮。”
宋範仲淹《張公神道碑》:“然公之使東南也,鹺利方剝。”
12.裸露。
《晉書·蘇峻傳》:“裸剝士女,皆以壞席苫草自鄣,無草者坐地以土自覆。”
13.象聲詞。參見“剝剝”、“剝啄”。
14.通“駁”。評斷,駁斥。
唐皮日休《〈文藪〉序》:“其餘碑、銘、讚、頌、論、議、書、序,皆上剝遠非,下補近失,非空言也。”
《揚州評話選·通天河》:“孫大聖聽見,心內好笑,呆子橫吹老牛,妖怪帶點傷,何嘗死掉。
大聖也不剝他的謊,吃點夜餐,大家睡覺。”
15.通“駁”。用船分載轉運貨物。
宋王辟之《澠水燕談錄·談謔》:“一日,有米綱至八百裏村,水淺當剝(載),府檄張往督之。”
明蕭良榦《拙齋十議·優恤船戶議》:“看得運軍淺船,先因不準起剝,未免賠累兼有稽延。今蒙寬恤,許令官剝,無容復議矣。”
II
pū
ㄆㄨ
通“撲”。
擊,打。
《詩·豳風·七月》:“八月剝棗,十月穫稻。”
鄭玄箋:“剝,擊也。”
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,實熟則剝,剝則辱,大枝折,小枝泄,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。”
宋梅堯臣《和壽州宋待制》之五:“有木皆剝實,何草不陳根。”
阅读:188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