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汉字/字典 > 鈞

简体钧字的笔画:9画;繁體鈞字筆畫:12畫。

(钧,钧)

jūn

ㄐㄩㄣ

〔《广韵》居匀切,平谆,见。〕

1.古代重量单位之一。

《书·五子之歌》:“关石和钧,王府则有。”

孔颖达疏:“《律历志》云:二十四铢为两,十六两为斤,三十斤为钧,四钧为石。”

《癸巳存稿·宋秤》引《小尔雅》:“斤十谓之衡,衡有半谓之秤,秤二谓之钧。”

董必武《访阜新》诗:“薀藏逾亿吨,日产百万钧。”

2.製陶器所用的转轮。

《墨子·非命上》:“言而毋仪,譬犹运钧之上,而立朝夕者也。”

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钧旋毂转,周而复币。”

高诱注:“钧,陶人作瓦器,法下转旋者。”

汉荀悦《汉纪·武纪帝二》:“夫下之从上,犹泥之在钧,唯陶者之所为。”

晋张华《答何劭》诗之二:“洪钧陶万类,大块禀群生。”

3.即鼎。古代炊具。亦作立国的重器。有三足。

4.调节乐音。

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文非弦之不能钧,非章之不能成。”一本作“钩”。参见“钧弦”。

5.指调节乐音的标准。

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是故先王之制锺也,大不出钧,重不过石。”

韦昭注:“钧,所以钧音之法也。以木长七尺者弦繫之以为钧法。”

《隋书·律曆志上》:“景王铸锺,问律于泠州鸠,对曰:‘夫律者,所以立钧出度。’钧有五,则权衡规矩准绳咸备。”

6.乐调。

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细钧有锺无鎛,昭其大也。”

韦昭注:“钧,调也。”

《汉武帝内传》:“范成君击湘阴之声,段安香作九天之钧。”

宋梅尧臣《祫享观礼二十韵》:“撞钟钧奏合,奠玉日光浮。”

7.衡量轻重、数量等。

《吕氏春秋·仲春》:“日夜分,则同度量,钧衡石,角斗桶,正权概。”

高诱注:“钧,铨。”

《后汉书·陈蕃传》:“钧此二者,臣宁得祸,不敢欺天也。”

南朝宋颜延之《陶徵士诔》:“度量难钧,进退可限。”

8.比喻国政。

晋葛洪《抱朴子·汉过》:“当涂端右阉官之徒,操弄神器,秉国之钧,废正兴邪,残仁害义。”

元马致远《汉宫秋》第二摺:“调和鼎鼐理阴阳,秉轴持钧政事堂。”

9.敬辞。用于对尊长或上级。参见“钧慈”、“钧听”、“钧令”。

10.通“均”。相同。

《书·泰誓上》:“商罪贯盈,天命诛之,予弗顺天,厥罪惟钧。”

蔡沉集传:“今不诛纣,是长恶也,其罪岂不与纣钧乎。”

宋司马光《辞赐金第二札子》:“彼无功而我与之钧,是人主待我,无以异于彼也。”

清沉德潜《说诗晬语》卷下:“而当谈艺家,又专主渔猎,若家有类书,便成作者,究其流极,厥弊维钧。”

11.通“均”。相等。

《礼记·投壶》:“奇则曰奇,均则曰左右钧。”

郑玄注:“钧,犹等也。”

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经界不正,井地不钧。”

杨伯峻注:“‘钧’‘均’古字通用。”

《尹文子·大道下》:“才钧智同,而彼贵我贱,能不怨则美矣。”

12.通“均”。均衡;均匀。

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:“敦弓既坚,四鍭既钧。”

朱熹集传:“钧,参亭也,谓参分之,一在前,二在后,三订之而平者,前有铁重也。”

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取竹于嶰谿之谷,以生空窍厚钧者,断两节间、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,以为黄钟之宫。”

陈奇猷校释:“钧、均同。‘以生空窍厚钧者’犹言以其生而孔窍大而且均匀者。”

13.通“均”。全,都。

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论》:“誉者或过其实,毁者或损其真,钧之未睹厥容貌。”

宋苏轼《进单锷吴中水利状》:“州县惮其经营,百姓厌其出力,钧曰:‘水之患,天数也。’”

14.古代河流名。

汉水支流之一。上、中游即今河南淅河,下游即汇合淅河以后的丹江。

《汉书·地理志上》:“丹水,水出上雒冢领山,东至析入钧。”

颜师古注:“钧亦水名也。”

15.姓。

汉有钧喜。见《广韵·平谆》引汉应劭《风俗通》。

阅读:2482

●〖汉字〗鈞(拼音版)

●〖汉字〗鈞(繁體版)

⇚前一个汉字:鈣

⇛后一个汉字:鈜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