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
知字的笔画:8画;
I
zhī
ㄓ
〔《广韵》陟离切,平支,知。〕
1.晓得,瞭解。
《易·乾》:“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,其唯圣人乎!”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。”
唐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天地果无初乎,吾不得而知之也。”
鲁迅《华盖集·碎话》:“﹝学者文人﹞在圆心里转,你却必得在圆周上转,汗流浃背而终于不知所以。”
2.认识;辨别。
《左传·成公三年》:“晋侯享齐侯,齐侯视韩厥。
韩厥曰:‘君知厥也乎?’齐侯曰:‘服改矣。’”杜预注:“言服改,明识其人。”
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:“故见其一本而万物知。”
高诱注:“知,犹别也。”
汉刘向《列女传·阿谷处女》:“五音不知,安能调琴?”
3.闻,听到。
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夫为台榭,将以教民利也,不知其以匮之也。”
韦昭注:“知,闻也。”
《列子·仲尼》:“其徒曰:‘所愿知也。’”张湛注:“知,犹闻也。”
宋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,守前所为而已,则非某之所敢知。”参见“知名”。
4.告诉;使知道。
《公羊传·宣公六年》:“赵盾知之。”
何休注:“由人,曰知之;自己知,曰觉焉。”
《南史·梁南康简王会理传》:“湖熟有吾故旧三千馀人,昨来相知,剋期响集。”
元关汉卿《裴度还带》第三摺:“先生为何如此惊叹,必有其情,请乞知之。”参见“知单”、“知会”。
5.知觉;省悟。
《穀梁传·僖公十六年》:“石,无知之物,鶂,微有知之物。”
唐韩愈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死而有知,其几何离;其无知,悲不几时,而不悲者无穷期矣。”
《二刻拍桉惊奇》卷十三:“只为欺死鬼无知,若是见了显灵的,可也害怕哩。”
周而复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一部四:“他头昏眼花,人事不知。”
6.记忆。
《论语·里仁》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”
朱熹集注:“知,犹记忆也。”
7.见解;知识。
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有独知之虑者,必见骜于民。”
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”旧题汉黄石公《素书·求人之志》:“博学切问,所以广知。”
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十六章:“献忠愚昧无知,一切听大人训示。”
8.为,作。
《易·繫辞上》:“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”
高亨注:“王念孙曰:‘知犹为也,为亦作也。’‘乾知大始’,谓天之所为是创始万物。”
9.主持;执掌。
《国语·越语上》:“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,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。”
《吕氏春秋·长见》:“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。”
高诱注:“知,犹为也。”
《周书·李棠传》:“仲密但知民务而已。”
《宋史·蔡挺传》:“以挺知博州。”
10.知遇;赏识。
《管子·四称》:“君知则仕,不知则已。”
南朝梁柳恽《度关山》诗:“长安倡家女,出入燕南垂;惟持德自美,本以容见知。”
唐岑参《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》诗:“何幸一书生,忽蒙国士知。”
宋司马光《辞枢密副使第五札子》:“臣亦以受陛下非常之知,不可以全无报效。”
11.结交;交游。
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公孙明知叔孙于齐。”
杜预注:“公孙明,齐大夫子明也,与叔孙相亲知。”
《荀子·不苟》:“君子易知而难狎。”
王先谦集解引俞樾曰:“知者,接也……古谓相交接曰知。”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梁乃召故所知豪吏,谕以所为起大事,遂举吴中兵。”
12.知己者,知交。
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遂如故知。”
《文选·谢瞻〈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〉》:“方舟新旧知,对筵旷明牧。”
李善注:“旧知,庾也;明牧,指王抚军也。”
唐温庭筠《赠袁司录》诗:“刘尹故人谙往事,谢郎诸弟得新知。”
13.匹配。
《诗·桧风·隰有苌楚》:“乐子之无知。”
郑玄笺:“知,匹也。疾君之恣,故于人年少沃沃之时,乐其无妃匹之意。”
14.表现。谓有动于中,表现于容色。
《管子·心术下》:“金心在中不可匿,外见于形容,可知于颜色。”
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。”
杜预注:“喜见于颜色。”
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:“文侯不说,知于颜色。”
高诱注:“知,犹见也。”
《淮南子·脩务训》:“奉一爵酒,不知于色。”
15.欲望,欲求。参见“知诱”。
16.病愈。
《素问·刺疟》:“二刺则知。”
汉张仲景《金匮要略·消渴小便利淋病脉症·栝蒌瞿麦丸方》:“饮服三丸,日三服。不知,增至七八丸,以小便利,腹中温为知。”按,《方言》第三:“知,愈也。南楚病愈者谓之差,或谓之间,或谓之知。知,通语也。”
17.犹得;得到。
《列子·汤问》:“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。”
张湛注:“此国自不可得往耳。”
《吕氏春秋·审应》:“‘夫聚粟也将以为民也,其自藏之与在于上奚择?’薄疑曰:‘不然,其在于民,而君弗知,其不如在上也。其在于上,而民弗知,其不如在民也。’”高诱注:“知,犹得也。”
18.犹管;过问。
唐杜甫《鹦鹉》诗:“翠襟浑短尽,红嘴漫多知。”
宋吴潜《八声甘州·和魏鹤山韵》词:“如何是,一尊相属,万事休知。”
19.代词。犹之。
《墨子·公孟》:“譬若美女,处而不出,人争求之;行而自衒,人莫知取也。”
毕沅校注:“﹝知﹞一本作之。”
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﹝孙子﹞因为赋曰:‘宝珍隋珠,不知佩兮……闾姝、子奢,莫知媒兮。’”
《荀子·赋》作“莫之媒也。”
20.助词。犹夫。
《北史·周齐炀王宪传》:“吾心公宁不悉?但当尽忠竭节耳,知复何言!”
21.助词。无义。
《敦煌变文集·降魔变文》:“须达已蒙老人断,即知和颜称本心。”
蒋礼鸿通释:“‘即知’就是‘即’,意谓就称了心愿,颜色也和下来了。”
II
zhì
ㄓˋ
〔《集韵》知义切,去寘,知。〕
“智”的古字。
1.聪明;智慧。
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好学近乎知。”
《战国策·齐策六》:“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,曰:‘齐多知,而解此环不?’”
《汉书·张禹传》:“是儿多知,可令学经。”
2.姓。
春秋时晋有知罃。
阅读:204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