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知

知字的筆畫:8畫;

I

zhī

〔《廣韻》陟離切,平支,知。〕

1.曉得,瞭解。

《易·乾》:“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,其唯聖人乎!”
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如知此,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。”

唐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天地果無初乎,吾不得而知之也。”

魯迅《華蓋集·碎話》:“﹝學者文人﹞在圓心裏轉,你卻必得在圓周上轉,汗流浹背而終於不知所以。”

2.認識;辨別。

《左傳·成公三年》:“晉侯享齊侯,齊侯視韓厥。

韓厥曰:‘君知厥也乎?’齊侯曰:‘服改矣。’”杜預註:“言服改,明識其人。”

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:“故見其一本而萬物知。”

高誘註:“知,猶別也。”

漢劉向《列女傳·阿谷處女》:“五音不知,安能調琴?”

3.聞,聽到。

《國語·楚語上》:“夫為臺榭,將以教民利也,不知其以匱之也。”

韋昭註:“知,聞也。”

《列子·仲尼》:“其徒曰:‘所願知也。’”張湛註:“知,猶聞也。”

宋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:“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,守前所為而已,則非某之所敢知。”參見“知名”。

4.告訴;使知道。

《公羊傳·宣公六年》:“趙盾知之。”

何休註:“由人,曰知之;自己知,曰覺焉。”

《南史·梁南康簡王會理傳》:“湖熟有吾故舊三千餘人,昨來相知,剋期響集。”

元關漢卿《裴度還帶》第三摺:“先生為何如此驚嘆,必有其情,請乞知之。”參見“知單”、“知會”。

5.知覺;省悟。

《穀梁傳·僖公十六年》:“石,無知之物,鶂,微有知之物。”

唐韓愈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死而有知,其幾何離;其無知,悲不幾時,而不悲者無窮期矣。”
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三:“隻為欺死鬼無知,若是見了顯靈的,可也害怕哩。”

周而復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一部四:“他頭昏眼花,人事不知。”

6.記憶。

《論語·裏仁》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”

朱熹集註:“知,猶記憶也。”

7.見解;知識。

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有獨知之慮者,必見驁於民。”

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。”舊題漢黃石公《素書·求人之誌》:“博學切問,所以廣知。”

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十六章:“獻忠愚昧無知,一切聽大人訓示。”

8.為,作。

《易·繫辭上》:“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”

高亨註:“王念孫曰:‘知猶為也,為亦作也。’‘乾知大始’,謂天之所為是創始萬物。”

9.主持;執掌。

《國語·越語上》:“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,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長見》:“三年而知鄭國之政也。”

高誘註:“知,猶為也。”

《周書·李棠傳》:“仲密但知民務而已。”

《宋史·蔡挺傳》:“以挺知博州。”

10.知遇;賞識。

《管子·四稱》:“君知則仕,不知則已。”

南朝梁柳惲《度關山》詩:“長安倡家女,出入燕南垂;惟持德自美,本以容見知。”

唐岑參《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》詩:“何幸一書生,忽蒙國士知。”

宋司馬光《辭樞密副使第五劄子》:“臣亦以受陛下非常之知,不可以全無報效。”

11.結交;交遊。

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公孫明知叔孫於齊。”

杜預註:“公孫明,齊大夫子明也,與叔孫相親知。”

《荀子·不茍》:“君子易知而難狎。”

王先謙集解引俞樾曰:“知者,接也……古謂相交接曰知。”
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梁乃召故所知豪吏,諭以所為起大事,遂舉吳中兵。”

12.知己者,知交。

《左傳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遂如故知。”

《文選·謝瞻〈王撫軍庾西陽集別作詩〉》:“方舟新舊知,對筵曠明牧。”

李善註:“舊知,庾也;明牧,指王撫軍也。”

唐溫庭筠《贈袁司錄》詩:“劉尹故人諳往事,謝郎諸弟得新知。”

13.匹配。

《詩·檜風·隰有萇楚》:“樂子之無知。”

鄭玄箋:“知,匹也。疾君之恣,故於人年少沃沃之時,樂其無妃匹之意。”

14.表現。謂有動於中,表現於容色。

《管子·心術下》:“金心在中不可匿,外見於形容,可知於顏色。”

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晉侯聞之而後喜可知也。”

杜預註:“喜見於顏色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自知》:“文侯不說,知於顏色。”

高誘註:“知,猶見也。”

《淮南子·脩務訓》:“奉一爵酒,不知於色。”

15.欲望,欲求。參見“知誘”。

16.病愈。

《素問·刺瘧》:“二刺則知。”

漢張仲景《金匱要略·消渴小便利淋病脈癥·栝蔞瞿麥丸方》:“飲服三丸,日三服。不知,增至七八丸,以小便利,腹中溫為知。”按,《方言》第三:“知,愈也。南楚病愈者謂之差,或謂之間,或謂之知。知,通語也。”

17.猶得;得到。

《列子·湯問》:“臣恐彼國之不可知之也。”

張湛註:“此國自不可得往耳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審應》:“‘夫聚粟也將以為民也,其自藏之與在於上奚擇?’薄疑曰:‘不然,其在於民,而君弗知,其不如在上也。其在於上,而民弗知,其不如在民也。’”高誘註:“知,猶得也。”

18.猶管;過問。

唐杜甫《鸚鵡》詩:“翠襟渾短盡,紅嘴漫多知。”

宋吳潛《八聲甘州·和魏鶴山韻》詞:“如何是,一尊相屬,萬事休知。”

19.代詞。猶之。

《墨子·公孟》:“譬若美女,處而不出,人爭求之;行而自衒,人莫知取也。”

畢沅校註:“﹝知﹞一本作之。”

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﹝孫子﹞因為賦曰:‘寶珍隋珠,不知佩兮……閭姝、子奢,莫知媒兮。’”

《荀子·賦》作“莫之媒也。”

20.助詞。猶夫。

《北史·周齊煬王憲傳》:“吾心公寧不悉?但當盡忠竭節耳,知復何言!”

21.助詞。無義。

《敦煌變文集·降魔變文》:“須達已蒙老人斷,即知和顏稱本心。”

蔣禮鴻通釋:“‘即知’就是‘即’,意謂就稱了心願,顏色也和下來了。”

II

zhì

ㄓˋ

〔《集韻》知義切,去寘,知。〕

“智”的古字。

1.聰明;智慧。

《禮記·中庸》:“好學近乎知。”

《戰國策·齊策六》:“秦始皇嘗使使者遺君王後玉連環,曰:‘齊多知,而解此環不?’”

《漢書·張禹傳》:“是兒多知,可令學經。”

2.姓。

春秋時晉有知罃。

阅读:2043

●知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