歎
歎字的笔画:15画;
(歎,叹)
tàn
ㄊㄢˋ
〔《广韵》他旦切,去翰,透。〕
1.吟哦,歌咏。
汉王褒《四子讲德论》:“有二人焉,乘辂而歌,倚輗而听之,咏歎中雅,转运中律。”
三国魏嵇康《杂诗》:“絃超子野,歎过绵驹。”
《文选·曹植〈与吴季重书〉》:“足下鹰扬其体,凤歎虎视。”
李善注:“歎,犹歌也。”
2.赞美。
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“宾入大门而奏《肆夏》……卒爵而乐阙,孔子屡歎之。”
郑玄注:“美此礼也。”
《论语·子罕》:“颜渊喟然歎曰:‘仰之弥高,鑽之弥坚,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’”
《后汉书·孔融传》:“文举盛歎鸿豫名实相副。”
3.和唱。
《荀子·礼论》:“《清庙》之歌,一唱而三歎也。”
杨倞注:“一人倡,三人歎,言和之者寡也。”
宋朱熹《诗·纲领》:“歎,即和声也。”
4.叹气,叹息。
《诗·邶风·泉水》:“我思肥泉,兹之永歎。”
汉王逸《〈九叹〉序》:“歎者,伤也,息也。”
5.乐府诗体名。
《文选·潘岳〈笙赋〉》:“荆王喟其长吟,楚妃歎而增悲。”
李善注:“《歌录》曰:吟歎四曲,《王昭君》、《楚妃歎》、《楚王吟》、《王子乔》,皆古辞。”
宋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体》:“﹝诗体﹞又有以‘歎’名者。”
阅读:115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