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汉字/字典 > 淖

淖字的笔画:11画;

I

nào

ㄋㄠˋ

〔《广韵》奴教切,去效,泥。〕

1.烂泥;泥沼。

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有淖于前,乃皆左右相违于淖。”

杜预注:“淖,泥也。”

汉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天地阴阳》:“今投地死伤而不腾相助,投淖相动而近,投水相动而逾远。”

凌曙注引《苍颉篇》:“深泥也。”

《辽史·耶律休哥传》:“军渴乏井,漉淖而饮。”

《红楼梦》第二七回:“质本洁来还洁去,不教污淖陷渠沟。”

2.指泥泞。

《汉书·韦玄成传》:“后以列侯侍祀孝惠庙,当晨入庙,天雨淖,不驾驷马车而骑至庙下。”

颜师古注:“淖,泥也。”

《金史·麻产传》:“前至大泽,泞淖。

麻产弃马入萑苇。”

3.指水泽。

叶圣陶《坝上一天》:“途中望见一个‘淖’,其水反映碧色。”

4.流体;稀泥浆状。

《吕氏春秋·别类》:“漆淖水淖,合两淖则为蹇。”

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甚淖而滒,甚纤而微。”

高诱注:“滒,亦淖也。夫饘粥多渖者谓滒。”

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“饘于是,鬻于是”唐孔颖达疏:“稠者曰糜,淖者曰鬻。”参见“淖糜”。

5.湿润。

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醴酪》:“煮令极熟,刚淖得所,然后出之。”

《医宗金鉴·四诊心法要诀上》:“热多则淖,淖则黄红。”

6.沉溺。参见“淖溺”。

7.陷没。

《陈书·侯瑱传》:“其步兵在西岸者,自相蹂践,马骑并淖于芦荻中,弃马脱走以免者十二三。”

8.消融。参见“淖冰”、“淖溺”。

II

zhào

ㄓㄠˋ

〔《集韵》直教切,去效,澄。〕

中和,调和。

《仪礼·土虞礼》:“嘉荐普淖。”

郑玄注:“普淖,黍稷也。普,大也。淖,和也。德能大和,乃有黍稷,故以为号云。”

晋潘岳《藉田赋》:“若乃庙祧有事,祝宗诹日,簠簋普淖,则此之自实。”

III

zhuō

ㄓㄨㄛ

〔《集韵》竹角切,入觉,知。〕

姓。

战国楚有淖齿。见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。

IV

chuò

ㄔㄨㄛˋ

〔《集韵》尺约切,入药,昌。〕

通“绰”。

1.宽。

《管子·内业》:“是故民气,杲乎如登乎天,杳乎如入于渊,淖乎如在于海。”

郭沫若等集校引丁士涵曰:“淖读为绰……绰,宽也。”

2.见“淖约”、“淖弱”、“淖溺”。

阅读:1187

●〖汉字〗淖(拼音版)

●〖汉字〗淖(繁體版)

⇚前一个汉字:淗

⇛后一个汉字:淕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