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淖

淖字的筆畫:11畫;

I

nào

ㄋㄠˋ

〔《廣韻》奴教切,去效,泥。〕

1.爛泥;泥沼。

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有淖於前,乃皆左右相違於淖。”

杜預註:“淖,泥也。”
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天地陰陽》:“今投地死傷而不騰相助,投淖相動而近,投水相動而逾遠。”

淩曙註引《蒼頡篇》:“深泥也。”

《遼史·耶律休哥傳》:“軍渴乏井,漉淖而飲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二七回:“質本潔來還潔去,不教汙淖陷渠溝。”

2.指泥濘。

《漢書·韋玄成傳》:“後以列侯侍祀孝惠廟,當晨入廟,天雨淖,不駕駟馬車而騎至廟下。”

顏師古註:“淖,泥也。”

《金史·麻產傳》:“前至大澤,濘淖。

麻產棄馬入萑葦。”

3.指水澤。

葉聖陶《壩上一天》:“途中望見一個‘淖’,其水反映碧色。”

4.流體;稀泥漿狀。

《呂氏春秋·別類》:“漆淖水淖,合兩淖則為蹇。”

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:“甚淖而滒,甚纖而微。”

高誘註:“滒,亦淖也。夫饘粥多瀋者謂滒。”

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“饘於是,鬻於是”唐孔穎達疏:“稠者曰糜,淖者曰鬻。”參見“淖糜”。

5.濕潤。
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醴酪》:“煮令極熟,剛淖得所,然後出之。”

《醫宗金鑒·四診心法要訣上》:“熱多則淖,淖則黃紅。”

6.沈溺。參見“淖溺”。

7.陷沒。

《陳書·侯瑱傳》:“其步兵在西岸者,自相蹂踐,馬騎並淖於蘆荻中,棄馬脫走以免者十二三。”

8.消融。參見“淖冰”、“淖溺”。

II

zhào

ㄓㄠˋ

〔《集韻》直教切,去效,澄。〕

中和,調和。

《儀禮·土虞禮》:“嘉薦普淖。”

鄭玄註:“普淖,黍稷也。普,大也。淖,和也。德能大和,乃有黍稷,故以為號雲。”

晉潘嶽《藉田賦》:“若乃廟祧有事,祝宗諏日,簠簋普淖,則此之自實。”

III

zhuō

ㄓㄨㄛ

〔《集韻》竹角切,入覺,知。〕

姓。

戰國楚有淖齒。見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。

IV

chuò

ㄔㄨㄛˋ

〔《集韻》尺約切,入藥,昌。〕

通“綽”。

1.寬。

《管子·內業》:“是故民氣,杲乎如登乎天,杳乎如入於淵,淖乎如在於海。”

郭沫若等集校引丁士涵曰:“淖讀為綽……綽,寬也。”

2.見“淖約”、“淖弱”、“淖溺”。

阅读:1290

●淖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