苞
苞字的筆畫:8畫;
I
bāo
ㄅㄠ
〔《廣韻》布交切,平肴,幫。〕
1.花未開時包著花朵的小葉片。如:含苞待放。
2.指植物外表的包皮。
唐韓愈《新竹》詩:“縹節已儲霜,黃苞猶揜翠。”
宋趙令畤《侯鯖錄》卷五:“古決絕詞雲:……水得風兮,小而已波;筍在苞兮,高不見節。”
清顧炎武《顏神山中見橘》詩:“黃苞綠葉似荊南,立雪淩寒性自甘。”
3.草名。即席草,可製席子和草鞋。
《漢書·司馬相如傳上》:“其高燥則生葴析苞荔,薜莎青薠。”
顏師古註:“張揖曰:‘苞,藨也……’藨即今所用作席者也。”
4.草木的根。
《詩·商頌·長髮》:“苞有三櫱,莫遂莫達。”
毛傳:“苞,本;櫱,餘也。”
5.指代樹木。
漢陸賈《新語·道基》:“鑠金鏤木,分苞燒殖,以備器械。”
6.叢生;茂密。
《詩·大雅·行葦》:“方苞方體,維葉泥泥。”
鄭玄箋:“苞,茂也。”
《詩·小雅·斯幹》:“如竹苞矣,如松茂矣。”
朱熹集傳:“苞,叢生而固也。”
7.匯聚;聚集。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沔水三》:“郭景純《江賦》曰:‘註五湖以漫漭。’蓋言江水經緯五湖,而苞註太湖也。”
8.廣闊。
9.通“包”。裹。
《莊子·天運》:“充滿天地,苞裹六極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本或作包。”
漢桓寬《鹽鐵論·貧富》:“小不能苞大,少不能贍多。”
南朝宋謝靈運《於南山往北山》詩:“初篁苞綠籜,新蒲含紫茸。”
唐韓愈《祭郴州李使君文》:“苞黃甘而致貽,獲紙筆之雙貿。”參見“苞茅”、“苞裹”。
10.通“包”。亦指包裝著物品的包裹。
《儀禮·既夕禮》:“苞二。”
鄭玄註:“所以裹奠羊豕之肉。”
唐杜甫《北征》詩:“粉黛已解苞,衾裯稍羅列。”
馮至註:“苞,包裹,指杜甫從鳳翔帶回的東西。”
11.通“包”。包藏;裹藏。
《新唐書·桓彥範傳》:“昌宗謬橫恩,苞禍心,億測天命皇神降怒,自擿其咎。”
《資治通鑒·唐昭宗乾寧四年》:“今聞延王、覃王尚苞陰計,願陛下聖斷不疑,制於未亂,則社稷之福。”
12.通“包”。包圍。
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苞河山,圍大梁,使諸侯斂手而事秦者,魏冉之功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穀水》:“魏明帝於宣武場上,為欄苞虎阱,使力士袒裼,叠與之搏。”
13.通“包”。包容;包含。
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無不愛也,無不敬也,無與人爭也,恢然如天地之苞萬物。”
漢桓寬《鹽鐵論·能言》:“夫坐言不行,則牧童兼烏獲之力,逢須苞堯舜之德。”
唐柳宗元《柳宗直〈西漢文類〉序》:“以語觀之,則右史記言,《尚書》、《戰國策》,成敗興壞之說大備,無不苞也。”
嚴復《原強》:“北並乎錫伯利亞,南襟乎中國海,東距乎太平洋,西苞乎崑侖虛,黃種之所居也。”
14.通“包”。引申作兼併。
漢桓寬《鹽鐵論·論儒》:“南舉楚淮,北並巨宋,苞十二國,西摧三晉,卻彊秦,五國賓從。”
15.通“包”。孕育;養育。
《文子·道原》:“大苞群生而無私好,澤及蚑蟯而不求報。”參見“苞育”。
16.通“莩”。餓死的人。
《管子·八觀》:“大兇則眾有大遺苞矣。”
郭沫若等集校引洪頤煖曰:“‘遺苞’當讀作‘遺莩’……包、莩古字通用。”
17.通“俘”。
《穀梁傳·隱公五年》:“苞人民,毆牛馬,曰侵。斬樹木,壞宮室,曰伐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春秋穀梁傳》:“苞讀為俘。俘,取也。”
II
páo
ㄆㄠˊ
〔《集韻》蒲交切,平爻,並。〕
通“匏”。
匏瓜。
漢揚雄《太玄·達》:“蒼木維流,厥美可以達於瓜苞。”
司馬光集註:“苞與匏同。”參見“苞瓜”。
阅读:167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