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
黎字的筆畫:15畫;
lí
ㄌ〡ˊ
〔《廣韻》郎奚切,平齊,來。〕
亦作“菞”。
1.眾,眾多。
《詩·大雅·桑柔》:“民靡有黎,具禍以燼。”
毛傳:“黎,齊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黎,眾也。眾民皆然,是齊一之義。”
2.黎民,民眾。
《詩·小雅·天保》:“群黎百姓,遍為爾德。”
鄭玄箋:“黎,眾也。群眾百姓,遍為女之德言則而象之。”
明潘桂《瑞石賦》:“惠遺黎非小補兮,嗣嘉穀於秋成。”
謝覺哉《感舊》詩:“墳荒草陳血色新,三楚遺黎長飲慟。”
3.黑色。後作“黧”。
《書·禹貢》:“厥土青黎。”
孔傳:“色青黑而沃壤。”
4.遲緩,緩慢。
《文選·傅毅〈舞賦〉》:“黎收而拜,曲度究畢。”
李善註:“言舞將罷,徐收斂容態而拜,度曲於是究畢。”
5.比及,及至。參見“黎明”。
6.古高辛氏、顓頊氏的火官。即火神,亦謂陰官。
《書·呂刑》:“乃命重黎絕地天通。”
孫星衍疏:“重黎,顓頊時司天地官名。”
《漢書·郊祀誌上》:“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,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。”
顏師古註引應劭曰:“黎,陰官也。”
《文選·張衡〈思玄賦〉》:“流目眺夫衡阿兮,睹有黎之圮墳。”
李善註:“黎,高辛氏之火正,謂祝融也。”
7.通“藜”。
《淮南子·時則訓》:“飄風暴雨總至,黎莠蓬蒿並興。”參見“黎杖”。
8.通“梨”。
漢班固《白虎通·諫諍》:“夫妻相為隱乎?《傳》曰:‘曾去妻,黎蒸不熟。’”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名實》:“或齎黎棗餅餌,人人贈別。”一本作“梨”。
9.通“犁”。參見“黎然”。
10.古國名。在今山西省長治縣境。
《書·西伯戡黎》:“西伯既戡黎。”
孔穎達疏:“黎國,漢之上黨郡壺關所治黎亭是也。”
《文選·班固〈典引〉》:“乘其命賜彤弧黃鉞之威,用討韋、顧、黎,崇之不恪。”
李善註引蔡邕曰:“黎崇,殷諸侯也。”
11.古地名。
黎陽的簡稱。
漢置縣,屬魏郡。
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趙以公子郚為質於秦,而請內焦、黎、牛狐之城,以易藺、離石、祁於趙。”
清孫星衍《〈尚書〉今古文註疏·西伯戡黎》“西伯既戡黎”:“黎陽為漢魏郡屬縣,有黎陽山,故城在今河南濬縣西南。此則堯後之黎,非‘戡黎’、之黎,恐後人誤以為一,故附及之。”
12.中國少數民族名。多居於海南省。
《宋史·蠻夷傳三·黎洞》:“其服屬州縣者為熟黎,其居山洞無征徭者為生黎。”
元揭傒斯《送李都事赴湖廣省幕》詩:“黎僚本吾民,撫綏在方面。”
清李調元《南越筆記·黎人》:“黎多符王二姓,非此二姓為長,黎則不服。”
13.指黎母山。
元姚燧《資善大夫中書左丞李公家廟碑》:“及兵占城,轉粟黎儋,歸佐皇子,致討日南。”參見“黎母山”。
14.姓。
阅读:182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