鱠
鱠字的筆畫:24畫;
(鱠,鲙)
kuài
ㄎㄨㄞˋ
〔《廣韻》古外切,去泰,見。〕
1.魚名。參見“鱠魚”。
2.同“膾”。切得很細的魚或肉。
漢趙曄《吳越春秋·闔閭內傳》:“吳王聞三師將至,治魚為鱠。”
《論語·鄉黨》“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”唐陸德明釋文:“膾,又作鱠。”
唐李白《秋下荊門》詩:“此行不為鱸魚鱠,自愛名山入剡中。”
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·鱗四·魚鱠》:“魚生,劊切而成,故謂之鱠。”
3.同“膾”。把魚、肉切成薄片。
《文選·枚乘〈七發〉》“薄耆之炙,鮮鯉之鱠”李善註引《毛詩》:“炰鱉鱠鯉。”按,今本《詩·小雅·六月》“鱠”作“膾”。
宋辛棄疾《水龍吟·登建康賞心亭》詞:“休說鱸魚堪鱠,儘西風,季鷹歸未?”清朱彜尊《食鐵腳》詩之二:“故鄉無爾輩,隻鱠玉鱸魚。”
阅读:129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