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猶

簡體猶字的筆畫:7畫;繁體猶字筆畫:12畫。

(猶,猶)

I

yóu

〡ㄡˊ

〔《廣韻》以周切,平尤,以。〕

〔《廣韻》居祐切,去宥,見。〕

〔《廣韻》余救切,去宥,以。〕

1.獸名。猴類。

《爾雅·釋獸》:“猶,如麂,善登木。”

2.如同;好比。

《左傳·隱公四年》:“夫兵,猶火也。”

唐韓愈《送高閑上人序》:“旭之書變動猶鬼神,不可端倪。”

《三國演義》第二三回:“袁紹未平,劉備未滅,而欲用兵江漢,是猶捨心腹而顧手足也。”

清沈曰霖《晉人麈·異聞·捏骨相》:“朱頗自危懼,殺商事終當發也,然又自慰曰:‘以吾之貲,雖彌縫數大獄,猶九牛亡一毛耳。’”魯迅《墳·人之歷史》:“在內謂之求心力,在外謂之離心力,求心力所以歸同,離心力所以趨異。歸同猶今之遺傳,趨異猶今之適應。”

3.圖畫;描畫。

《周禮·春官·神仕》:“凡以神仕者,掌三辰之法,以猶鬼神示之居。”

鄭玄註:“猶,圖也。”

孫詒讓正義:“圖畫其形象位次。”

4.躊躇疑懼貌。

《老子》:“豫兮若冬涉川,猶兮若畏四鄰。”

5.舒遲貌。參見“猶然”。

6.笑貌。參見“猶然”。

7.可;可能。

《詩·魏風·陟岵》:“上慎旃哉,猶來無止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可來乃來,無止軍事而來。”

《戰國策·燕策一》:“此其君之欲得也,其民力竭也,安猶取哉?”鮑彪註:“言齊不可復攻取。”

8.欺詐。

《詩·小雅·巧言》:“為猶將多,爾居徒幾何?”馬瑞辰通釋:“《廣雅》:猶,欺也。為猶將多,言其為欺詐且多也。”

《明史·方孝孺傳》:“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,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。”

9.見“猶豫”。

10.副詞。還;仍。

《詩·衛風·氓》:“士之耽兮,猶可說也。”

唐杜牧《泊秦淮》詩:“商女不知亡國恨,隔江猶唱《後庭花》。”

元關漢卿《竇娥冤》第二摺:“墳頭上土脈猶濕,架兒上又換新衣。”

周立波《蓋滿爹》:“在這幾間四面通風的大屋裏,夏天猶可,一到十冬臘月,人們身子凍得直打戰。”

11.副詞。均;同樣。

《左傳·襄公十年》:“從之將退,不從亦退。猶將退也,不如從楚,亦以退之。”

楊伯峻註:“猶,今言同樣。”

漢王充《論衡·禍虛》:“天地所罰,小大猶發;鬼神所報,遠近猶至。”

12.副詞。太;過。

《墨子·節葬下》:“若以此若三國者觀之,則亦猶薄矣。若以中國之君子觀之,則亦猶厚矣。”

13.副詞。則;卻。

《左傳·文公七年》:“兵作於內為亂,於外為寇。寇猶及人,亂自及也。”

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舜猶不以此說堯令從,己乃躬親,不亦無術乎?”漢徐幹《中論·本篇》:“為善而不獲福猶多,為惡而不得禍猶少。”

14.副詞。隻;獨。

唐杜甫《得舍弟消息》詩:“猶有淚成河,經天復東註。”

宋蘇軾《石鼓歌》:“古器縱橫猶識鼎,眾星錯落僅名鬥。”

15.副詞。已;已經。

唐杜甫《客亭》詩:“秋窗猶曙色,落木更高風。”

宋陸遊《汪茂南提舉輓詞》:“學已三冬富,書猶萬卷藏。”

16.副詞。亦;也。

唐朱慶餘《泛溪》詩:“前灣更幽絕,雖淺去猶通。”

宋範成大《四時田園雜興》詩之二:“舍後荒畦猶綠秀,鄰家鞭筍過牆來。”

17.連詞。尚且。

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蔓草猶不可除,況君之寵弟乎?”

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王猶不堪,況爾之小醜乎!”

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田橫,齊之壯士耳,猶守義不辱;況劉豫州王室之胄,英才蓋世,眾士慕仰,若水之歸海。”

18.連詞。若;如果。

《禮記·內則》:“子弟猶歸器;衣服、裘衾、車馬,則必獻其上,而後敢服用其次也。”

鄭玄註:“猶,若也。”

《左傳·襄公十年》:“猶有鬼神,於彼加之。”

楊伯峻註:“猶,假如。”

《韓詩外傳》卷八:“孔子曰:‘猶以為周公為天下黨,則以同族為眾,而異族為寡也。’”

19.通“猷”。謀,規劃。

《詩·大雅·常武》:“王猶允塞,徐方既來。”

毛傳:“猶,謀也。”

《隸釋·漢太尉劉寬碑》:“朝克忠讜,思其良猶。”

明李東陽《送崔指揮謙漕運還大河》詩:“山南後裔聲名在,要識清朝有壯猶。”

20.通“猷”。道;道路。

《詩·小雅·小旻》:“匪先民是程,匪大猶是經。”

毛傳:“猶,道。”

《商君書·賞刑》:“明賞之猶至於無賞也,明刑之猶至於無刑也,明教之猶至於無教也。”

高亨註:“三‘猶’字皆當讀為‘猷’,二字本是一字。”

21.通“猷”。順,沿著。

《詩·周頌·般》:“嶞山喬嶽,允猶翕河。”

馬瑞辰通釋:“猷、猶古通用……《爾雅·釋言》:‘若,順也’《廣雅·釋詁》:‘猷,順也。’是知‘允猶’即‘允若’,‘允若’即‘允順’也。”

22.通“訧”。責怪。

《詩·小雅·斯幹》:“兄及弟矣,式相好矣,無相猶矣。”參閱清朱駿聲《說文通訓定聲·孚部》。

23.通“由”。行;做。

《左傳·昭公十四年》:“殺親益榮,猶義也夫!”楊伯峻註:“猶讀為由。由義,行義也。”

24.通“由”。從。

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紂之去武丁未久也……然而文王猶方百裏起,是以難也。”

唐李白《怨情》詩:“新人如花雖可寵,故人似玉猶來重。”

宋蘇軾《又答氈帳》詩:“莫嫌雪裏聞氈帳,作事猶來未合時。”

25.通“由”。由於。

《公孫龍子·通變論》:“若舉而以是,猶類之不同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論威》:“舉兇器,行兇德,猶不得已也。”

陳奇猷校釋:“猶、由古通……猶不得已也,蓋謂由於不得已而行之。”

晉潘嶽《河陽縣作》詩之一:“福謙在純約,害盈猶矜驕。”

唐劉知幾《史通·煩省》:“余以為近史蕪累,誠則有諸,亦猶古今不同,勢使之然也。”

26.通“欲”。要。

《墨子·明鬼下》:“齊君由謙殺之,恐不辜;猶謙釋之,恐失有罪。”
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墨子三》:“由、猶皆欲也。謙與兼同。言欲兼殺之、兼釋之也。”

27.通“蕕”。臭草。借指惡臭。

《管子·地員》:“下土曰五猶。五猶之狀如糞。”

郭沫若等集校引張佩綸曰:“《左定六年傳》:‘姑蕕’,《釋文》:‘亦作猶。’《僖四年傳》:‘一薰一蕕’,杜註:‘蕕,臭草也。’”

28.姓。

漢有猶玉,見《隸釋·漢學師宋恩等題名碑》。

II

yáo

〡ㄠˊ

〔《集韻》餘招切,平宵,以。〕

通“搖”。

搖動。

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詠斯猶,猶斯舞。”

鄭玄註:“猶當為搖,聲之誤也。搖為身動搖也。

秦人‘猶’‘搖’聲相近。”

阅读:1948

●猶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