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
接字的筆畫:11畫;
I
jiē
ㄐ〡ㄝ
〔《廣韻》即葉切,入葉,精。〕
1.會合;交往。
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兩君偃兵接好,日中為期。”
韋昭註:“接,合也。”
《禮記·表記》:“君子之接如水,小人之接如醴。”
孔穎達疏:“君子相接不用虛言,如兩水相交,尋合而已。”
漢王充《論衡·本性》:“唐虞之時,可比屋而封,所與接者,必多善矣。”
唐劉洎《論太子初立請尊賢講學表》:“而令太子久入趨侍,不接正人。”
宋蘇軾《仇池筆記·徐仲車二反》:“﹝徐積﹞終日面壁坐,不與人接。”
2.接見;接待。
《易·晉》:“康侯用錫馬蕃庶,晝日三接。”
孔穎達疏:“晝日三接者,言非惟蒙賜蕃多,又被親寵頻數,一晝之間,三度接見也。”
《書·太甲中》:“奉先思孝,接下思恭。”
《漢書·韋賢傳》:“其接人,貧賤者益加敬。”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三:“何欣然接之,留數日乃去。”
3.迎接。
《漢書·韋賢傳》:“故動作接神,必因古聖之經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六七回:“得勝回到城中,張太守接著,置酒作賀。”
張天翼《兒女們》二:“別的事他不管,一到了十一月初八就擡著紅轎來接新娘子。”
4.靠近;接觸。
《儀禮·聘禮》:“公揖入,立於中庭,賓立接西塾。”
鄭玄註:“接,猶近也。”
《楚辭·九歌·國殤》:“操吳戈兮被犀甲,車錯轂兮短兵接。”
宋曾鞏《亡弟湘潭縣主簿子翊墓誌銘》:“少年飲酒歌呼、饒樂放縱之事,未嘗一接焉。”
明張煌言《賦得俱是歲寒人》:“鴻雁接天關塞影,漁樵滿地雪霜身。”
5.引申指交戰。
晉左思《魏都賦》:“三接三捷,既晝亦月。”
6.指男女交合。
明馮夢龍《古今譚概·口碑·晉帝奕》:“晉帝奕夙有痿疾,便左右向龍與內侍接,生子,以為己子。”
7.連續;繼續。
《儀禮·聘禮》:“君揖使者,進之。上介立於其左,接聞命。”
鄭玄註:“接,猶續也。”
《漢書·司馬遷傳》:“惟漢繼五帝末流,接三代絕業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六七回:“卻說關勝與同宣贊、郝思文,引領五千軍馬接來,相近淩州。”
8.連接。
南朝梁沈約《齊故安陸昭王碑》:“南接衡巫,風雲之路千裏。”
宋孔平仲《曹亭獨登》詩:“楊柳隱官堤,芙蕖接公廨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一:“大軍每從喜峰、居庸間道內襲,如入無人之境,然終有山海關控扼其間,則內外聲勢不接。”
趙樹理《登記》三:“當艾艾問嫁給他的外甥算不算正經的時候,他半天接不上氣來。”
9.嫁接。
宋歐陽修《洛陽牡丹記·風俗記》:“大抵洛人家家有花,而少大樹者,蓋其不接則不佳。”
宋蘇軾《東坡誌林·勃遜之》:“與朱勃遜之會議於潁,或言洛人善接花,歲出新枝,而菊品尤多。”
沈從文《從文自傳·一個老戰兵》:“他又會種花,會接果樹,會用泥土捏塑人像。”
10.承托;收受。
《莊子·秋水》:“赴水則接腋持頤,蹶泥則沒足滅跗。”
王先謙集解引宣穎曰;“水承兩腋而浮兩頤。”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六:“口裏推托‘不當’,手中已自接了。”
《東周列國誌》第五回:“州籲雙手去接,詐為失手,墜盞於地。”
郭沫若《反正前後》發端:“一年以來從未接到過未知的朋友來信了。”
11.扶持;持。
漢袁康《越絕書·外傳記吳王占夢》:“聖得記,發而讀之,伏地而泣,有頃不起,其妻大君從旁接而起之。”
《後漢書·陳俊傳》:“俊下馬,手接短兵,所向必破,追奔二十餘裏。”
12.達到,遍及。
《墨子·修身》:“暢之四支,接之肌膚,華髮隳顛,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。”
孫詒讓間詁:“《小爾雅·廣詁》雲:‘接,達也。’”
《莊子·胠篋》:“足跡接乎諸侯之境,車軌結乎千裏之外。”
唐韓愈《送浮屠令縱西遊序》:“浮遊徜徉,跡接天下。”
13.縛。
《史記·陳丞相世家》:“武士反接之。”
裴駰集解引《漢書音義》:“反縛兩手。”
唐柳宗元《童區寄傳》:“二豪賊劫持,反接,布囊其口。”
14.迎射;捕捉。
漢趙曄《吳越春秋·闔閭內傳》:“走追奔獸,手接飛鳥。”
《文選·曹植〈白馬篇〉》:“仰手接飛猱,俯身散馬蹄。”
李善註:“凡物飛迎前射之曰接。”
宋周煇《清波別誌》卷下:“臨安小民數十百成群,近因往江口接江魚,見一異物立於波中。”
15.通“輯”。斂,收聚。參見“接履”。
16.姓。
漢有接昕,晉有接禮。見《通誌·氏族五》。
II
jié
ㄐ〡ㄝˊ
〔《集韻》疾葉切,入葉,從。〕
通“捷”。
迅速;敏捷。
《禮記·曾子問》:“曾子問曰:‘當祭而日食,大廟火,其祭也如之何?’孔子曰:‘接祭而已矣。’”孔穎達疏:“接,捷也;捷,速也。速而祭之。”
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先事慮事謂之接,接則事優成。”
楊倞註:“接,讀為‘捷’,速也。”
III
chā
ㄔㄚ
〔《集韻》測洽切,入洽,初。〕
通“扱”。
1.收取;挹取。
《周禮·地官·廩人》:“大祭祀則共其接盛。”
鄭玄註;“接,讀為壹扱再祭之扱。”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作酢法》:“﹝神酢法﹞其上有白醭浮,接去之。”
宋竇蘋《酒譜·神異》:“魏賈鏘有奴,善別水,嘗乘舟於黃河中流,以匏瓠接河源水七八升,經宿顏如絳,以釀酒,名崑崙觴,香味妙絕。”
2.插。
三國魏嵇康《贈兄秀才入軍》詩:“左攬繁若,右接忘歸。”
戴明揚註引劉履曰:“接,與‘插’同。”
IV
shà
ㄕㄚˋ
〔《集韻》色甲切,入狎,生。〕
通“翣”。
棺飾。
阅读:359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