者
者字的筆畫:8畫;
zhě
ㄓㄜˇ
〔《廣韻》章也切,上馬,章。〕
1.代詞。用在形容詞、動詞、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後,組成“者”字結構,用以指代人、事、物。指代人。
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
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雖行不軌如厲王者,令不肯聽,召之安可致乎?”隋江總《侍宴賦得起坐彈鳴琴》詩:“罕有知音者,空勞流水聲。”
毛澤東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》:“他們是農民中極艱苦者,極易接受革命的宣傳。”
2.代詞。用在形容詞、動詞、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後,組成“者”字結構,用以指代人、事、物。指代事或物。
《易·繫辭上》:“負也者,小人之事也。”
《論語·子罕》:“逝者如斯夫!不舍晝夜。”
《列子·說符》:“人取可食者而食之,豈天本為人生之?”宋王禹偁《黃州新建小竹樓記》:“黃岡之地多竹,大者如椽。”
3.代詞。用在數詞之後,指代上文所說的幾種人或幾件事物。
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老而無妻曰鰥,老而無夫曰寡,老而無子曰獨,幼而無父曰孤。此四者,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。”
《三國誌·吳誌·周瑜傳》:“此數四者,用兵之患也,而操皆冒行之。”
毛澤東《徵詢對農業十七條的意見》:“這二者那一種有利些,請加研究。”
4.代詞。指示代詞。相當於“這”。
《敦煌曲子詞·望江南》:“我是曲江臨池柳,者人折了那人攀,恩愛一時間。”
宋辛棄疾《醜奴兒近·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》詞:“隻消山水光中,無事過者一夏。”
《三國誌平話》卷上:“臣奉玉皇敕,交陛下受者六般大禮。”
5.助詞。用在表時間的名詞後面,表示停頓。
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昔者,吾舅死於虎,吾夫又死焉,今吾子又死焉。”
《商君書·君臣》:“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時,民亂而不治。”
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:“今者久留陳蔡之間,諸大夫所設行者非仲尼之意。”
漢桓寬《鹽鐵論·晁錯》:“日者,淮南、衡山修文學,招四方遊士;山東儒墨鹹聚於江淮之間,講議集論,著書數十篇。”
6.助詞。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。
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我固知齊軍怯,入吾地三日,士卒亡者過半矣。”
《後漢書·孔融傳論》:“昔諫大夫鄭昌有言:‘山有猛獸者,藜藿為之不採。’”唐韓愈《雜說》之四:“馬之千裏者,一食或盡粟一石。”
7.助詞。用於名詞之後,標明語音上的停頓,並引出下文,常表示判斷。
《禮記·中庸》:“仁者,天下之表也;義者,天下之制也。”
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:“陳涉者,陽城人也,字涉。”
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”
唐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有蔣氏者,專其利三世矣。”
8.助詞。用在句末,表示疑問。
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
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孟嘗君憂之,問左右:‘何人可使收債於薛者?’”漢王充《論衡·福虛》:“如在戶,則宜高其戶耳,誰而及之者?”
9.助詞。用在句末,表示擬度。
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孔子於鄉黨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
《漢書·石奮傳》:“建奏事於上前,即有可言,屏人乃言極切;至廷見,如不能言者。”
唐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言之,貌若甚戚者。”
10.助詞。用在句末,表示命令、曉示或祈使語氣。
唐陸贄《收河中後請罷兵狀》:“令欽漵奏來者。”
《宣和遺事》前集:“官人,你坐麽,我說與你,休心困者!”元李直夫《虎頭牌》第一摺:“叔叔去取行李,路上小心在意者!”
《西遊記》第五二回:“行者叫道:‘潑魔出來!與老孫打者!’”按,“者”字此種用法起於何時,尚待詳考;其顯見載籍者,始於唐代。參閱呂叔湘《釋〈景德傳燈錄〉中在、著二助詞》。
11.助詞。用於複合句前一分句,表示因果關係。
《孫子·虛實》:“攻而必取者,攻其所不守也。”
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;妾之美我者,畏我也;客之美我者,欲有求於我也。”
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人君無愚智賢不肖,莫不欲求忠以自為,舉賢以自佐,然亡國破家相隨屬,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,其所謂忠者不忠,而所謂賢者不賢也。”
《三國誌·蜀誌·諸葛亮傳》:“以弱為強者,非惟天時,抑亦人謀也。”
毛澤東《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》結論五:“所以要為召開‘八大’而鬥爭者,就是要把缺點、錯誤改正。”
12.助詞。用於複合句前一分句,表示假設關係。
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公子曰:‘所不與舅氏同心者,有如白水!’”
《韓非子·孤憤》:“使其主有大失於上,臣有大罪於下,索國之不亡者,不可得也。”
13.連詞。猶則。
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故秋霜降者草花落,水搖動者萬物作,此必然之效也。”
元無名氏《小尉遲》第三摺:“父親先去,待您孩兒再回軍中,去拏的劉季真來,一者與父親出力,二者也就做孩兒進身之禮。”
《醒世恒言·錢秀才錯占鳳凰儔》:“小船四隻、一者護送,二者以備雜差。”
14.輕狂。
明馮夢龍《掛枝兒·者妓》:“一時甜如蜜,一時辣似椒,沒定準的冤家也,看你者到何時了?”明顧起元《客座贅語·辨訛》:“今以稱人之不老實者曰者。”
15.假借,藉口。
《西遊記》第二六回:“他弄個光皮散兒好著,者著求醫治樹,單單了脫身走路,還顧得你和我哩!”
16.通“諸”。眾。
《墨子·號令》:“官吏豪傑與計堅守者十人。”
畢沅校註:“二字舊倒,以意改。”
於省吾《雙劍誃諸子新證·墨子四》:“畢改非是。者,古諸字……此本應讀作官吏豪傑與計堅諸守士人。言官吏豪傑與計謀堅固諸守之士人也。”
漢桓寬《鹽鐵論·散不足》:“者生無易由言,不顧其患,患至而後默,晚矣。”
徐德培集釋:“者生即諸生也。”
17.通“諸”。猶之。
《呂氏春秋·離謂》:“亡國之主,不自以為惑,故與桀、紂、幽、厲皆也。然有亡者國,無二道矣。”
許維遹集釋:“者與諸字古通。
《廣雅·釋言》:‘諸,之也。’然有亡者國,猶雲然有亡之國。”
阅读:330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