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詘

簡體詘字的筆畫:7畫;繁體詘字筆畫:12畫。

(詘,詘)

I

ㄑㄩ

〔《廣韻》區勿切,入物,溪。〕

“倔”的被通假字。

1.卷曲;彎曲。

《禮記·喪大記》:“凡陳衣不詘,非列采不入,絺綌紵不入。”

鄭玄註:“不屈,謂舒而不卷也。”

2.折服;屈服。

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今欲並天下,淩萬乘,詘敵國,制海內,子元元,臣諸侯,非兵不可!”高誘註:“詘,服也。”

《新唐書·韓思復傳》:“調梁府倉曹參軍,會大旱,輒開倉賑民。州劾責,對曰:‘人窮則濫,不如因而活之,無趣為盜賊。’州不能詘。”

清陳維崧《見鳥為貍奴所攫食而嘆之用梅村集中松鼠韻》:“縶之欄楯間,試以詘其力。”

章炳麟《訄書·哀清史》:“夫國史詘於人主,首施俛仰,無奈之何。”

3.冤枉;委屈。

《呂氏春秋·雍塞》:“宋王因怒而詘殺之。又使人往視齊寇,使者報如前,宋王又怒詘殺之。”

高誘註:“詘,枉也,無罪而殺之曰枉。”

《漢書·孫寶傳》:“身詘何傷?”

4.受壓抑。

明歸有光《〈王梅芳時義〉序》:“梅芳初發解山東,為第一人。及試南宮,即此文也,乃數詘有司,至是方舉進士。”

龔翼星《光復軍誌》:“民國二年,東南事起,同盟會舊人亦驟詘於時,於是始言政治革命者復張焉。”

5.卑屈恭敬貌。

《禮記·祭義》:“孝子之祭可知也,其立之也敬以詘,其進之也敬以愉。”
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荀子一》“脩身”:“《祭義》曰:孝子之祭也,立而不詘,固也。詘,卑詘也。固,倨也。”

6.言語鈍拙。

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慈仁篤厚,輕財重士,辯於心而詘於口。”

《楚辭·王逸〈九思·疾世〉》:“嗟此國兮無良,媒女詘兮謰謱。”

洪興祖補註:“詘,與訥同。”

7.窮盡。

《管子·國蓄》:“利出於一孔者,其國無敵;出二孔者,其兵不詘。”

尹知章註:“詘,與屈同;屈,窮也。”

明吳應箕《感事贈張天如(溥)虎丘》詩:“寥廓相逢處,金閶氣正秋。誰疑吾道詘,偏繫客心愁。”

8.特指力窮。

9.短縮;缺少。

《周髀算經》卷下:“往者詘,來者信也,故屈信相感。”

趙君卿註:“從夏至南往,日益短,故曰詘。”

明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·江右遊日記》:“蓋龜峰巒嶂之奇,雁宕所無,但詘水觀耳。”

明範景文《革大戶行召募疏》:“民貧矣,國安得富?私費多而公賦詘,此必至之數也。”

10.聲音戛然而止貌。

《禮記·聘義》:“叩之,其聲清越以長,其終詘然。”

鄭玄註:“詘,絕止貌也。”

唐白居易《小童薛陽陶吹觱篥歌》:“翕然聲作疑管裂,詘然聲盡疑刀截。”

明湯顯祖《沈氏〈弋說〉序》:“簡者數語,詘然委盡,無復費詞。”

清譚嗣同《鄒硯銘》:“詘然兮雖其聲,塊然兮雖其顏,而硜硜之節兮卒以完。”

11.副詞。反而。

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夫以王壤土之博,人徒之眾,兵革之強,一舉眾而註地於楚,詘令韓魏歸帝重於齊,是王失計也。”

高誘註:“詘,反。”

12.姓。

漢代有詘強。見《萬姓統譜·勿韻》。

II

chù

ㄔㄨˋ

〔《集韻》敕律切,入術,徹。〕

通“黜”。

貶黜,貶退。

《戰國策·韓策三》:“彼公仲者,秦勢能詘之。”

鮑彪註:“詘,貶下也。”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疾謬》:“遂詘周而疵孔,謂傲放為邈世矣。”

宋王安石《國風解》:“魯之有頌,亦請命於周,乃列於周商之間,而於此詘晉何也?”

阅读:1748

●詘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