味
味字的筆畫:8畫;
I
wèi
ㄨㄟˋ
〔《廣韻》無沸切,去未,微。〕
1.物質使舌頭得到某種味覺的特性。
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子在齊聞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”
三國魏嵇康《養生論》:“知名位之傷德……識厚味之害性。”
宋梅堯臣《吳正仲遺蛤蜊》詩:“樽前已奪蟹螯味,當日蓴羹枉對人。”
何其芳《海哪裏有那樣大的力量》詩:“為什麽海水有鹹的味,那是由於美人魚的淚。”
2.指物質使鼻子得到某種嗅覺的特性。
唐白居易《寒食江畔》詩:“還似往年春氣味,不宜今日病心情。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一回:“﹝何小姐﹞一時便覺那香氣的味有些鑽鼻刺腦。”
曹禺《日出》第三幕:“[胡四]拿出手帕掩住鼻子……‘這屋子好大味。’”
3.辨味;嘗味。
《列子·天瑞》:“有味味者。”
《淮南子·本經訓》:“及至建律曆,別五色,異清濁,味甘苦,則樸散而為器矣。”
宋範仲淹《清白堂記》:“視其泉清而白色,味之甚甘。”
4.吃;進食。
《韓非子·難四》:“屈到嗜芰,文王嗜菖蒲葅……所味不必美。”
唐元稹《祭亡妻韋氏文》:“人之生也,選甘而味,借光而衣。”
宋王讜《唐語林·夙慧》:“﹝緇郎﹞年七歲,尚不食肉。一日有僧請見,乃掌其頰,謂曰:‘既愛官爵,何不食肉?’自此方味葷血。”
5.菜肴;食物。
《穀梁傳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大侵之禮,君食不兼味,臺榭不塗。”
《南史·虞悰傳》:“武帝幸芳林園就悰求味,悰獻粣及雜肴數十輿。”
唐柳宗元《罵屍蟲文》:“﹝屍蟲﹞外搜疥癘,下索瘺痔,侵人肌膚,為己得味。”
6.體味;體會。
《後漢書·郎顗傳》:“﹝江夏黃瓊﹞被褐懷寶,含味經籍。”
唐杜甫《秋日夔府詠懷百韻》:“高視收人表,虛心味道玄。”
宋蘇軾《葉嘉傳》:“始吾見嘉,未甚好也,久味其言,令人愛之。”
陳毅《東征初抵高淳》詩:“扁舟容與人如畫,抗戰軍中味太平。”參見“味道”。
7.旨趣;意義。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體性》:“子雲沈寂,故誌隱而味深。”
前蜀貫休《上盧使君》詩:“詩搜日月華,道嚥神仙味。”
金王若虛《論語辨惑二》:“夫樂天知命而胸中有道義之味,則外物不能累矣。”
8.量詞。中藥配方,藥物的一種叫一味。有時亦用於菜肴。
唐陳子昂《謝藥表》:“伏奉中使宣敕旨,賜貧道藥總若幹味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八:“貧道也要老丈到我山居中,尋幾味野蔬。”
老舍《駱駝祥子》十九:“到娘娘廟,她求了個神方:一點香灰之外,還有兩三味草藥。”
9.佛教語。六塵之一。
《無量壽經》卷上:“目睹其色,耳聞其音,鼻知其香,舌嘗其味,身觸其光,心以法緣,一切皆得甚深法忍,住不退轉,至成佛道。”參見“味塵”。
II
mèi
ㄇㄟˋ
〔《集韻》莫佩切,去隊,明。〕
1.光澤。
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是故竹不成用,瓦不成味,木不成斲。”
鄭玄註:“味當作沫。”
孔穎達疏:“味,猶黑光也。今世亦呼黑為沫也。瓦不善沫,謂瓦器無光澤也。”
2.古代西方少數民族樂名。
漢班固《白虎通·禮樂》:“西夷之樂曰味。”
阅读:203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