挻
挻字的筆畫:9畫;
shān
ㄕㄢ
〔《廣韻》式連切,平仙,書。〕
1.長。與短相對。
《說文·手部》:“挻,長也。”
徐鍇繫傳:“《詩》曰:‘松桷有挻。’”段玉裁註:“挻,長貌……自寫《詩》者訛從木作梴,又以梴竄入《說文·木部》,而終古長誤矣。”按,今本《詩·商頌·殷武》作“梴”。
明徐光啟《農政全書》卷三七:“凡樹,欲取材,如椐、榆、杉、柏之類,可令挻枝無旁枝。”
2.揉;和。
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:“譬猶陶人為器也,揲挻其土而不益厚,破乃愈疾。”
漢馬融《長笛賦》:“丸挻雕琢,刻鏤鑽笮。”
3.引申為陶冶。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宗經》:“義既挻乎性情,辭亦匠於文理。”參見“挻埴”。
4.延及;引。
《漢書·敘傳下》:“兇德相挻,禍敗用成。”
《晉書·慕容暐載記論》:“況乎放命挻禍,距戰發其狼心。”
《新唐書·劉蕡傳》:“兇醜朋挻,外脅群臣,內掣侮天子。”
宋葉適《法度總論二》:“虛文相挻,浮論相倚。”
明劉基《郁離子·千裏馬》:“驁聞而大惕,畏其挻己也。”
5.篡取;奪取。
漢賈誼《治安策》:“故見利則逝,見便則奪;主上有敗,則因而挻之矣。”
嚴復《原強》:“一旦形勢既去,法所不行,則獨知有利而已矣,其起而挻之,又其所也,復何怪乎!”
阅读:97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