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阻

阻字的筆畫:7畫;

ㄗㄨˇ

〔《廣韻》側呂切,上語,莊。〕

亦作“岨”。

1.險要;險要之地。

《詩·商頌·殷武》:“深入其阻,裒荊之旅。”

毛傳:“深,深也。”

鄭玄箋:“出兵伐之,冒入其險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往伐荊楚之國,深入其險阻之內。”

漢班固《西都賦》:“左據函谷、二崤之阻,表以太華、終南之山。”

清惲敬《與莊大久書》:“懷慶當太行、黃河之阻,朝夕瞻眺,定多勝賞。”

2.引申指關隘。

《漢書·代孝王劉參傳》:“元鼎中,漢廣關。以常山為阻。”

顏師古註:“依山以為關。”

3.地勢高低不平。

《孫子·軍爭》:“不知山林險阻、沮澤之形者,不能行軍。”

曹操註:“坑塹者為險;一高一下者為阻。”

明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·滇遊日記八》:“其下甚削,陷峽頗深……以壁削路阻,不得達。”

4.阻隔;障隔。

《周禮·夏官·司險》:“司險,掌九州之圖,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,而達其道路。”

鄭玄註:“達道路者,山林之阻則開鑿之,川澤之阻則橋梁之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長利》:“昔者太公望封於營丘,之渚海阻山高,險固之地也。”

晉陸機《辨亡論》下:“東負滄海,西阻險塞。”

唐杜甫《遣興》詩之三:“煙塵阻長河,樹羽成臯間。”
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二:“連結數十寨,負山阻水。”

5.隔絕;斷絕。

唐錢起《送費秀才歸衡州》詩:“不畏心期阻,惟愁面會賒。”

後蜀顧敻《獻衷心》詞:“想昔年懽笑,恨今日分離。銀釭背,銅漏永,阻佳期。”

《剪燈新話·金鳳釵記》:“竄伏村墟,遷延歲月,音容久阻,書問莫傳。”

6.妨礙;阻礙。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論說》:“凡說之樞要,必使時利而義貞,進有契於成務,退無阻於榮身。”

7.阻止;阻攔。

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勍敵之人,隘而不列,天贊我也;阻而鼓之,不亦可乎?”

《呂氏春秋·知士》:“能自知人,故非之弗為阻。”

高誘註:“阻,止。”

《花月痕》第二一回:“你們不要阻他高興,聽他講下去。”

郭小川《楠竹歌》:“竹弓竹箭,能射豪紳死;竹刺竹樁,能阻不義師。”

8.阻難。

《詩·邶風·谷風》:“既阻我德,賈用不售。”

毛傳:“阻,難。”

唐韓愈《順宗實錄四》:“﹝裴延齡﹞又知贄之不與己,多阻其奏請也。”

《三國演義》第四回:“卓曰:‘敢有阻大義者,以軍法從事!’”

9.艱難;苦難。

《易·繫辭下》:“夫坤,天下之至順也,德行恒簡以知阻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若不簡,則為阻難。”

《詩·邶風·雄雉》:“我之懷矣,自詒伊阻。”

毛傳:“阻,難也。”

鄭玄箋:“此自遺以是患難。”

10.疑惑。

《左傳·閔公二年》:“先丹木曰:‘是服也,狂夫阻之。’”杜預註:“阻,疑也。”

《逸周書·武紀》:“國有幾失,居之不可阻。”

朱右曾校釋:“阻,疑。”

11.倚仗;憑藉。

《史記·十二諸侯年表》:“晉阻三河,齊負東海,楚介江淮。”
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史記二》:“介,恃也。阻、負、介三字同義。”

《文選·陸機〈五等論〉》:“諸侯阻其國家之富,憑其士民之力。”

李善註:“阻,恃也。”

《北史·魏紀一·太祖道武帝》:“帝慮內難,乃北踰陰山,幸賀蘭部,阻山為固。”參見“阻兵”。

12.依靠;靠近。

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:“謻門曲榭,邪阻城洫。”

薛綜註:“阻,依也。”

明張煌言《山頭重建海塘碑記》:“但邑介山海間,田阻山則多磽,恒苦暵;田阻海則多鹽,恒苦潮。”

13.艱深。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練字》:“字靡異流,文阻難運。”

14.沮喪。

宋蔡絛《鐵圍山叢談》卷三:“攄(林攄)瞋目視之,曰:‘此特吾南朝之狗爾。何足畏!’北素諱狗呼,聞之氣阻。”

明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·粵西遊日記一》:“其下先有一洞,高可丈五,而高廣盤曲……土人以為馬房,數馬散臥於其中,令人氣阻。”

15.“詛”的古字。

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危自中起,難哉!且是衣也,狂夫阻之衣也。”

韋昭註:“阻,古詛字。將服是衣,必先詛之。”

阅读:1464

●阻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