碑
碑字的筆畫:13畫;
I
bēi
ㄅㄟ
〔《廣韻》彼為切,平支,幫。〕
1.豎石。古代豎立在宮、廟門前用以識日影的石頭。
《儀禮·聘禮》:“陪鼎當內廉東面北上,上當碑南陳。”
鄭玄註:“宮必有碑,所以識日景,引陰陽也。”
2.豎石。古代豎立在宗廟大門內繫牲口的石頭。
《禮記·祭義》:“祭之日,君牽牲……既入廟門,麗於碑。”
鄭玄註:“麗猶繫也。”
宋宋祁《宋景文公筆記·釋俗》:“碑者……施於廟則繫牲。”
3.豎石。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的木柱,後專用石。
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公室視豐碑。”
鄭玄註:“豐碑,斲大木為之,形如石碑。於槨前後四角樹之,穿中於間為鹿盧,下棺以繂繞。天子六繂四碑,前後各重鹿盧也。”
宋孫何《碑解》:“古之所謂碑者,乃葬祭饗聘之際所植一大木耳。而其字從石者,將取其堅且久乎?”
4.書刻圖案或文字,記死者生平功德,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石頭。亦用以刻文告。
秦稱刻石,漢以後稱碑。
漢蔡邕《郭有道碑》:“於是樹碑表墓,昭銘景行。”
南朝梁王屮《頭陀寺碑文》:“夫民勞事功,既鏤文於鍾鼎;言時稱伐,亦樹碑於宗廟。”
《新唐書·姚崇傳》:“政條簡肅,人為紀德於碑。”
清錢大昕《十駕齋養新錄·碑碣石獸》:“《開元禮》:‘五品以上立碑。’”
5.碑文。文體的一種。
《後漢書·桓彬傳》:“﹝桓麟﹞所著碑、誄、讚、說、書凡二十一篇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誄碑》:“夫屬碑之體,資乎史才,其序則傳,其文則銘標序盛德,必見清風之華;昭紀鴻懿,必見峻偉之烈,此碑之制也。”
唐韓愈《答魏博田僕射書》:“頃者又蒙不以文字鄙薄,令譔廟碑,見遇殊常,荷德尤切。”
金陳庾《吊麻信之》詩:“體瘁漸成中酒病,家貧全仰賣碑錢。”
明王世貞《藝苑卮言》卷一:“曰敘、曰記、曰碑、曰碣、曰銘、曰述,史之變文也。”
6.指碑帖。
康有為《廣藝舟雙楫·敘目》:“於是康子翻然捐棄其故,洗心藏密,冥神卻埽,攤碑摛書,弄翰飛素,千碑百記,鉤午是富。”
7.立碑。亦指撰寫碑文。
唐韓愈《唐故江西觀察使韋公墓誌銘》:“碑於墓前,維昭美故。”
唐元稹《唐故南陽郡王贈某官碑文銘》:“唐制:三品以上歿,既葬,碑於墓,以文其行。”
金張建《華州城隍神新廟碑》:“於是輦石北山,礱而碑之。”
清惲敬《刑部尚書金公墓誌銘》:“謹惟蘇子瞻氏受知於張安道,為之銘,韓退之氏在袁州為屬於王鴻中,亦碑其墓,於是不敢辭。”
8.見“碑珓兒”。
9.通“崥”。山腳。
漢王充《論衡·道虛》:“儒書言:盧敖遊乎北海,經乎太陰,入乎玄闕,至於蒙轂之上,見一士焉……軒軒然方迎風而舞。顧見盧敖,樊然下其臂,遁逃乎碑下。”
黃暉校釋:“碑,讀作崥。
王念孫曰:‘崥,山足也。’”
II
pō
ㄆㄛ
見“碑池”。
阅读:151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