貌合神離
【成語】:貌合神離
【拼音】:mào hé shén lí
【解釋】:貌:外表;神:內心。表面上關系很密切,實際上是兩條心。
【出處】:《素書·遵義》:“貌合心離者孤,親讒遠忠者亡。”
【示例】:但一從我做了他的黨代表之後,便由“誌同道合”一變而為“~”。 ★郭沫若《塗家埠》
【歇後語】:貓鼠交友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指不一致
【英文】:seemingly in harmony but actually at variance
【日文】:うわべが親(した)しそうだが,気があわない
【德文】::ǎuβerlich verbunden,innerlich getrennt
1.亦作“貌合心離”、“貌合行離”。表面上關係密切而實際上內懷二心。舊題漢黃石公《素書·遵義》:“貌合心離者孤,親讒遠忠者亡。”
清宣鼎《夜雨秋燈錄·得新忘舊》:“自有此寵復,神意即淡然,偶有酬對,亦隻貌合神離耳。”
鄒韜奮《沈悶的歐洲與明朗的遠東》:“於是歐洲反侵略的和平國家又一度表現著貌合神離的姿態,為侵略國家所快意。”
2.表面相似而實質不一樣。
清陳廷焯《白雨齋詞話》卷一:“晏歐詞,雅近正中,然貌合神離,所失甚遠。”
魯迅《且介亭雜文二集·題“未定草”二》:“其實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歸化的譯文,倘有,就是貌合神離,從嚴辨別起來,它算不得翻譯。”
阅读:216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