湮
湮字的筆畫:12畫;
I
yān
〡ㄢ
〔《廣韻》烏前切,平先,影。〕
〔《廣韻》於真切,平真,影。〕
亦作“洇”。
1.埋沒;淹沒。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絕後無主,湮替隸圉。”
韋昭註:“湮,沒也。”
《文選·陸機〈贈尚書郎顧彥先〉詩之二》:“沈稼湮梁潁,流民泝荊徐。”
李善註引《廣雅》:“湮,沒也。”
《宋史·五行誌一上》:“漂民廬,湮田稼。”
清嚴有禧《漱華隨筆·限田》:“而井田既湮,勢固不能行也。”
郁達夫《詠史》之一:“楚雖三戶竟亡秦,萬世雄圖一夕湮。”
2.填塞;堵塞。
《逸周書·大明武》:“城高難平,湮之以土。”
孔晁註:“此‘湮’字與下‘湮溪’皆填塞之義。”
《莊子·天下》:“昔禹之湮洪水,決江河,而通四夷九州也,名山三百,支川三千,小者無數。”
清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文選》“乃湮洪塞源”:“塞字後人所加,‘湮洪源’者,湮,塞也。”
魯迅《故事新編·理水》:“我經過查考,知道先前的方法:‘湮’確是錯誤了。以後應該用‘導’!不知道諸位的意見怎麽樣?”
3.指抑塞不暢。
《左傳·昭公二十九年》:“若泯棄之,物乃坻伏,鬱湮不育。”
杜預註:“湮,塞也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附會》:“若首唱榮華,而媵句憔悴,則遺勢鬱湮,餘風不暢。”
梁斌《播火記》四十:“是呀!人活百歲也是死!可是活著也有幾樣不同:在黑暗社會裏,在土豪惡霸們腳下活個百八十年,那是黑暗的湮心生活。”
II
yīn
〡ㄣ
〔《集韻》伊真切,平諄,影。〕
同“洇”。
液體落在布或紙上而漾開。
元趙禹圭《風入松·憶舊》曲:“淚痕湮透香羅帕,憑闌幹望夕陽西下。”
《全元散曲·白練序·春愁》:“頻修銀箋錦字到皇州,每一字字淚痕湮透。”
阅读:180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