跛
跛字的筆畫:12畫;
I
b·
ㄅㄛˇ
〔《廣韻》布火切,上果,幫。〕
1.足瘸。
《易·履》:“跛能履,不足以與行也。”
《北史·李諧傳》:“因癭而舉頤,因跛而緩步,因謇而徐言,人言李諧善用三短。”
茅盾《有誌者》:“這位老先生腳有點兒跛,身體似乎差些。”
2.瘸腿的人。
《北史·魏紀三·高祖孝文帝》:“路見眇跛,停駕親問,賜衣食,復終身。”
明吳寬《記園中草木·榆》詩:“古人無棄物,守圃嘗用跛。”
清徐謙《官賑謠》:“女號母,夫號婦,強率弱,稚隨耇,瞽循牆,跛昂首。”
3.跛行,走起路來身體不平衡。
陳登科《活人塘》二一:“拄住小棍,仍裝著跛子跛到廟後,呆呆看著小圩子裏一座大碉堡。”
王蒙《組織部新來的年青人》:“傳達室的工人,復員榮軍老呂微跛著腳走出。”
4.鈍拙。
宋蘇軾《和子由〈論書〉》:“吾聞古書法,守駿莫如跛。”
II
bì
ㄅ〡ˋ
〔《廣韻》彼義切,去寘,幫。〕
站立時重心偏於某一足上。古時認為是一種不恭敬的舉止。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遊毋倨,立毋跛。”
鄭玄註:“跛,偏任也。”
孔穎達疏;“跛,偏也,謂挈舉一足,一足蹋地。”
阅读:125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